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备教学方法?新课开始,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内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兴趣。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知教学中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所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
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利用常规教学手段,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参与
陶行知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作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自己的操作和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学生的操作过程也是他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形成形象思维的重要环节.合理地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加强学生学习动力,融自己的整个身心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充分运用学具自己动手拼一拼,做一做、看一看,尝试结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和交流,以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小组内的成员,有的把圆柱体分成8份来拼;有的把圆柱体分成16 份来拼.把拼成的形体放在一起比一比,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越接近长方体;平均份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越小,长方体的长越接近一条直线,整个形体越接近长方体.让学生动手拼、做,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印象深刻.
巧提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往往比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答案效果好.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同时把知识内化,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敢于和善于提一些问题以适应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来启动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致.
例如,在复习“方程”时,教师提出: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方程?解方程的时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这样亲切的语言给学生以鼓舞和温暖,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和保护,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争相回答,也使忘记这部分知识的学生很快回忆起来,进而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运用直观的教具启发学生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节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让学生亲手用l2个棱长是l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作好记录。
小组分析讨论,从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自制教具,独立思考,操作实验,积极探索中得出非常抽象的计算公式,其知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的, 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运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笔者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借用了幽默巧解这一难点。教师板书题目:“有头43个,脚10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教师说:“我给你们一个角色,你们演兔子。”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教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43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43×2=86(只)。
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100-86=14(只)。“这14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7只兔子,36只鸡。” 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们发出了愉悦的微笑。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②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③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潜移默化,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培养学生自学方面,我们注重开展数学阅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完成练习;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欣赏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
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机械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备教学方法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