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技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每一更神经,就能极大的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跃跃欲试,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演示把一张薄纸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纸的厚度为0.01毫米,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有电线杆那么高,有的认为有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要高将近5倍!”学生将信将疑中,教师及时引入课题:“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就会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大家自然进入了学习活动。
对于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如,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条件?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暗示,而且也向学生透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的处理,可以促使学生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
在复习课上,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教师通过层次分明的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要在疑难处提问,化难为易。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容易产生知识混淆,知识掌握就不牢。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疑难处进行提问,通过与教学内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如教学质数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质数的概念后,教师可提问:“质数与奇数有区别吗?”引导学生马上回忆奇数的概念,明确奇数是按能否被2整除划分的,而质数是按因数的个数划分的,学生及时掌握了两个概念的区别。教师紧接着提问:“你能从1开始写出几个奇数和质数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除2外,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样学生又掌握了质数与奇数的联系。教师还可以马上提问:“为什么除了2以外的偶数都不是质数呢?”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小结:因为2以外的偶数,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至少还有一个因数2,所以它们不是质数。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难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了,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质数、奇数、偶数概念的理解,又发现了它们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应当在学生无疑时为之创造疑问,以问激趣。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全体参与。我们平时经常见到这种情况: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完成了数学活动,感觉都没有疑问了,而教师也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学生缺少自主的探究和参与,其实这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教育者深入挖掘的空间。例如,我在一次教学中出示了这样几个数据:60棵树,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当然学生们很快就编出来了,都是把60棵树作为总数来用的,即使我一再追问,他们都说没有新的编法了。于是我问道,难道60棵树就只能做总数吗,它就不可以换换其它的身份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使他们的思路一下开阔了,当然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7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