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44 阅读: 评论:0

1.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老套,比如过度依赖教材,不能积极的引导学生拓展他们思维空间,可能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方法.

1.选择教学方法有技巧

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与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怎么样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相互借鉴,优化、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选择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与使用效果的统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找出该方法的局限,进行改进、创新,比如传统的授课模式,老师黑板板书,写下一黑板数字、公式,对数学没兴趣的孩子难免会分神,开小差。这时就要求老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感兴趣,并参与进来,老师可以创造情景,多举一些例子,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问题。

2.要重视培养孩子兴趣,让孩子乐于学习

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方法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老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而孩子的学习是无限的,要让孩子空余时间自觉学习,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来说,许多孩子会觉得数字、公式枯燥无味,不想去学,久而久之,自然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应该从简单的题目开始,一步一步引领孩子深入,让孩子自己动手,循序渐进,让孩子有答题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夯实基础知识是关键,努力从点滴做起

没有基础,什么都免谈,尽管学生讨厌枯燥乏味的数字、公式,但这是数学的基础,老师课堂上要尽量对每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老师要常抓,并且要舍得花时间,确确实实的做到夯实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平时课堂,摸底考试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基础牢固了,学生们也就很少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了。因此,教学方法应该从细微处入手,打牢基础。

2.高年级数学的分层教学

分层次展现教学内容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各管存在的,确实是有些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强,有些孩子则较弱。那么,在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由于其中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深有浅。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设计一个教学软件,将所学内容由浅入深分成几个模块。

让学生通过查询计算机自行学习,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向老师求助。这样也避免了一些学生不好意思当面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当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的某一部分的内容时,则可以自行选择一个模块进行测试,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快,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而言,在完成了学习任务以后,可以利用因特网去查询一些关于钟表历史的内容,扩充自己的视野。

分层次提出教学要求

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所有的学生提统一的要求,因为这个统一的要求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怎么也达不到,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又太容易。所以,对于每一位学生应该根据他们接受能力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践表明,能够通过自己的自学完成学校的基本教学目标的学生人数占到30%,而通过课堂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人数占到60%,而剩下的10%则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提出教学要求时,既不能按照最高要求来,也不适宜使用最低要求,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作业和检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同样一张试卷,我们可以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完成整张试卷的全部内容,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是否完成最后的附加题则不作要求。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对话,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提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在数学课堂中,只有让学生全心投入,全程参与,取长补短,才能分享彼此的快乐,才有相互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和倾听中发现问题,主动地探究知识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他们在活动、讨论、辩理、思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相互的联系中互相帮助,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整个对话过程充满着学习的快乐。

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在交流中举一反三,在对话中精益求精。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设了一个学习情景,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认识规律、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加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营造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学习情景,赋予了教学学习活动鲜活的现实意义。在师生、生活对话中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具有高度抽象性特征的数学知识以简单、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就可依据具体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以轻松、欢乐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并树立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单位和人民币单位间换算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将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让学生模拟一次购物活动,即让学生自行经历算钱、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实践性教学情境,既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进而获得高效益的教学效果。

4.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适当的表扬、奖励,提高学习兴趣

表扬与奖励是教学的一剂良药,适当的表扬与奖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适用于学困生。表扬与奖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物质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笑脸、小星星……精神奖励:你真棒、加油、有进步……把不同层次的奖励方式以各种形式运用到每一节课、每周、每月、每学期中。这样给予学生一定的阶段性的目标和追求,使学生自发产生一种和谁比的心理。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学习,发展各种才能。

课堂中注重采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可编出多种数学练习的游戏。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做自编自演练读数游戏。找出9名学生到前面一字排开,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数位,每个学生都用右手表示要出的数字,当老师说第一道题时,每位学生分别打出自己想要出示的数,然后在下边的学生迅速读出来,读对了换一组上来,读错了,这组学生继续读,看哪组学生在前边出的题多。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既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又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性,易于促进兴趣的产生,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的特点,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而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突出主体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动手操作,以动促思,加深印象,唤起学生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中高年级教学方法高年级数学的分层教学活跃数学课堂气氛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学方法   年级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