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的方式,直接关系学生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勤思
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的思考而匆忙展开交流,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教师在给出合作学习的任务、组织合作交流前,应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确保人人有思考时间,并要求所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仔细分析其他同学思考的方法,加以辨证,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能言
大胆、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观点,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平时课堂发言观察,发现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他们热情不高,不敢举手,怕说话,要么袖手旁观,要么人云亦云。为了让这部分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合作交流能力,每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我都让他们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的时候,也会让他们作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处处给予表现机会,同时作为优先提问的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已不再惧怕发言,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现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合作学习、交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大家抢着说,争着答。
三、乐听
乐于倾听他人意见,才能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在合作交流中,有些同学总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往往不用心去听,结果总停留在自己的想法中,方法得不到优化,自身得不到提高。作为教师,要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听讲、分析、思考他人意见,使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对自己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乐于倾听别人的回答。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动促脑动,“演一演”胜千言,“动一动”盖万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又能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唤起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如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点,光靠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更加疑惑,于是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画两个大小相同的角,然后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平行线中,提议学生把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分别延长看看有什么结果。
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延长线,有利于在操作中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从而找出平行线与非平行线的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再如练习用一副三角板拼成180°、120°、135°、75°、105°的角,由于三角板上没有现成的角度,如何拼成这些角呢?学生们绞尽脑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通过操作找出画角的方法,从而加深了对画角的认识。同时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感,自信心增强,于是以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
质疑问难,鼓励参与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新知,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使问题得到解决。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根线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再让学生直接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实践、去参与,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敢说、敢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课堂质疑,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孕育而生,一节好课,要善于设置疑问,疑问才能产生思维,如:在教分数的产生时,可以这样设置疑问:(1)我手中拿了1个苹果,想把它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苹果的一个数能用整数表示吗?(2)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了几次以后,剩余不够一个计量单位能用整数表示吗?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操作,很显然不能用整数表示,那怎么办?疑问的产生引起思考,这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学习。这时再告诉大家,为了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再如:教学这样一道题:“一件100元的毛衣,先降价10%,再涨价10%,结果是几元?”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结果还是100元。这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提示学生:这个答案对吗?这样学生就有了疑问,到底是不是100元呢?学生会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解答着道题。
设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要抓住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的情景,引起学生内部认识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达到参与的目的。
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
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是活跃小学生思维的重要课堂,教师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与掌控学生思维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学难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在提升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比如,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图片,长方形的桌子、长方形的箱子、长方形的玻璃等,在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长方形事物,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已然成为教育部门的改革之重,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堂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例如,在为学生讲述圆的特性的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向学生展示自行车车轮,并提出假设轮子如果是方形的,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奇思妙想,要求学生列举出为什么车轮不能是方形的原因,并自己予以佐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论述进行总结,并予以认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新实践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加上数学又是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就需要更形象具体的课堂指导,这就要从教学实践中来实现。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学习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创新课堂实践引导,我首先对学生们进行了图形知识巩固,请学生们准备一张笔记本纸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学生们很快回忆起了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接下来我提了一个出乎意外的要求:“哪位同学会做风车?”请上来的同学很熟练地向全班展示了制作过程,边做边讲解:“首先裁一个正方形,然后两边角对折,折好后用剪刀把折痕的四条边剪开,最后把剪开的三角形的一角卷向中间,四个角都卷一面,最后用图钉钉在铅笔上就做好啦。”
学生们有的开始学着做,有的笑着议论,课堂氛围格外活跃。我趁势开始了引导:“这位同学讲解得很详细,他也给我们带出了一个信息:这个风车制作的过程中都产生了什么形状呢?”“正方形、三角形。”“现在我让风车转动起来,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们答得很响亮:“圆形。”“是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图形的拼组,生活中的事物只要留意都能发现不同图形的组合变形,同学们能提出例子吗?”学生们提出了公交车有长方形和圆形的组合、电脑键盘有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组合等富有想象力的例子。有了实践引导基础,学生们在之后的拼图练习中也积极调动了思维,进展十分顺利。创新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到创新启发,同时,课堂实践也能够调剂严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开启学生的思维兴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