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如何抓好计算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42 阅读: 评论:0

1.一年级数学如何抓好计算教学

一年级数学如何抓好计算教学?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现在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铃声响后,很多孩子还不知道进教室,甚至老师来到教室后,他们还迫不及待的跑到老师身边说这说那,并乐此不疲。看到这种情形,我结合数学课堂需要编出课前准备儿歌,通过全班同学对口令的形式,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铃声响后,我和学生对以下儿歌:老师说“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边做边说“快快进课堂,一本书,一支笔,看谁最先坐端正,静等老师把课上。”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很快就知道老师来了,要拿出数学书和一支笔,坐端正后等老师上课。

二、因为年龄小,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上课了还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听讲,怎么动手操作……所有的一切无不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的指导和反复训练。比如数学课前学具袋的摆放,站立的姿势、举手发言的要求等等。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课堂常规训练好了,就能为以后的教学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生好动,仅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数学课堂教学要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把动手的时间留给学生,利用教学用具、学具帮助学生手、脑、口三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多看、多想、多摆,深入的感知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如在数字的组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固的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把学具分成两堆。学生的独立或与同桌合作的过程中,很快的掌握方法,进而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深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关键的。最初学生分的过程,一般是杂乱无规律的。当学生分成所有的结果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想一想,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分一分?再操作验证,形成方法。

四、 结合一年级儿童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我借助朗朗上口的儿歌,把枯燥的内容改变成儿歌,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如学习完10以内数的认识后,编出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在教完10的组成后,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记住10的组成,我利用以下儿歌帮助学生记忆。“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口哨(6),升红旗(4)、小手(5)小手(5)真伶俐。”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儿歌,学生学起来生动有趣,轻松活泼。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激发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小学生由于在生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所能理解的情境,借助于实物、教具、图表、模型、语言等直观手段提出一些寓意探刻,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想象力和思维力,逐步把他们从具体想象思维引度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第一语言精练易懂,丰富学生的表象。例如学习图形时,举出不同的例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像这个图形的东西说给老师听”。最后教师提出:“这类形状我们能不能用这个图形代替呢?”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发明创造。这样从语言上的直观的问题由找人深,由杂到精,生动括泼地层层引向深入,把思维与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学得开心,记得舒心,知识也记在大脑中。第二是事物直观,鼓励学生想象。爱困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教学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我说“同学们,找一找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是同样多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到生活的实例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同样多”“比谁多”等概念。通过这样的实例观察,学生就会很快理解要掌握的概念,鼓励学生从多想象、多联想中来利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补充有代表针对性的实验,或设置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克服思维定势。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告诉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击观察实验现象,即看得准,看得细,善于捕捉疑点、重点,善于发现不同现象,并能独立思考,全面分析和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例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实验:5×4×2、l5×4×lO、125×8×5等算式中,分两次进行计算,第一次先乘前两个数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次先乘后两个数之后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然后看看结果怎样,这样的教学避开了思维的定势,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规律。

3.数学兴趣教学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自由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做学生学习上的“知心人”,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小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理想判断,很容易感情用事。这一特点具有两面性,如果教师能够比较及时地把握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并能够巧以使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顺利。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中能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一些问题,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就会意识到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比较欢快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如的加强对数学的学习。

教师在一个比较自如的教学环境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迫感,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比较积极地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当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付出足够的关心,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那么,他们也就会随之加强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学习力度,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比较容易养成,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理论联系生活,运用生活常识助力数学教学。

小学生尚且年幼,在很多事物的辨别上缺乏理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笔者认为理论联系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比如说,当教师在讲解基本的图形认知的时候,可以引导小学生想象一下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基本图形。举个例子,当教师在讲解三角形这个图形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它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下教室或者自己家中建筑的墙角,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最具有稳定性的道理。

当然,当教师讲解圆形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中常见的杯口、井口、壶口等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总体上来讲,理论联系生活就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得学生比较直观的理解教师所讲解的一些道理,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质量和效度。当然,通过在教学中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的过程,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因为好奇心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主动加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4.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引导,加强沟通

要想真正成功的进行数学教学,就必须重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使其主动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使学生不单单“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这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知识的建立过程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重视整个概念的形成,不断总结各种法则与定理,推导公式公式,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物教具或实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七年级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角度的展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内容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教学的真实感直观性,增加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如何抓好计算教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数学兴趣教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