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32 阅读: 评论:0

1.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那么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首先,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编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学生发散思维的保藏。例如:在学完解直角三角形单元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工具,测量计算学校的旗杆高度。题目要求:现有皮尺、测角仪、标杆、镜子等工具,请同学们只准用其中的两种工具去测量并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小组用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结果都一样吗?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大胆探究、寻求新知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恰当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应用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练习:在梯形ABCD中,AD//BC,∠A=90度,AB=7,AD=2,BC=3,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AD与△PBC相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这样的点p有几个?求出PA的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正确呢?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找出各种原因,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和亲自探索的机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辨析,部分学生的疑虑解决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了,这就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大胆创新,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为规为矩,强调自己的设想、解法要与众不同。例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一大一小两枚硬币,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看看两枚硬币有几种不同的摆放方法,同时还鼓励学生自主互动,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成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学生各有所长,在自主互动中,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观察、演示,互相取长补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大胆创新,自主互动,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做到课堂无‘闲人’,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2.激发自主发展的兴趣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弓I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

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自

己动手去探索问题,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cc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成功和进步,体验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传统教学都是教师本人进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做法,学生是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公式计算,但这种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想试一试,亲自动手实践。在验证“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我采取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完成。把全班分成四组,其中一、二组所用的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而三、四组是不等底等高的,操作三次的结果发现出现了不同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在同学们质疑时,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通过再一次的实验、比较、分析,找到“等底等高”这个关键词的重要性。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学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一)精心设疑,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

例如:我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弄清“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一周曲线的总长”后,我问:“能不能直接像正方形那样直接度量圆的周长?”(不能)“那能不能化曲为直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茅塞顿开,于是有的用线绳绕圆一周,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绳的长度,有的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此时,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问:“你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当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尺子到黑板上度量时,才发现刚才学的方法并不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这时,我就利用学生急于知道该如何计算的心情,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探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演示铺垫,提高参与意识。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利用教具这一辅助手段形象直观的揭示教学规律,从而激发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意识。

例如我在讲“相遇问题”时,可以这样演示:找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两边,按老师要求同时、相对行走,直到相遇为止。通过几次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及两人所走路程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演示再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发现,你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面积都和原来一样”,“我发现,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来就是你拼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用长×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发展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