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怎样导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关键,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认识数学,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明确教学活动目标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只有明确教学活动目标,数学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针对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设计出能够引导幼儿身心发展、培养幼儿能力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既要有教育性,也要有娱乐性,准确的把握教学活动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目标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发展,实现寓教于乐[2]。
(二)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年龄小,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比较好玩,抓住这个热点,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必须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幼儿探究、学习,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增强知识,提升能力[3]。如,在数字学习中,教师可以拿出10个小板凳,每个板凳上贴一个数字,然后举行“汉口号,抢板凳”的游戏,教师任意喊出一个数字,比一比谁能快速的找到这个数字。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趣味性强,能够较好地吸引幼儿参与进来,从而还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认识数字,增强幼儿的反应能力。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生活性
幼儿教师是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教学内容。幼儿年龄小,感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知识来自于生活,可以说,生活是他们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引导幼儿的更好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幼儿参与到教学中来[4]。如,在学习数字加减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场景:小红的妈妈今天买了5个苹果、4根香蕉,请问小红一共有几个水果呢?对于幼儿而言,水果是他们所熟知的,借助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能够产生极大的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得到拓展,思想就会活跃,记忆也会大大的提高。反之,学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了,教学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小猫和小兔要进行跑步比赛,他们从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但是最后两人却几乎同时到达了终点。小狗裁判也无法判断谁是冠军,只好裁定两人并列第一名。但小猫和小兔都不服气,都认为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冠军。这可让小够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狗裁判吗?”“小动物赛跑”的情境富有童趣,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而小兔和小猫吵架的原因也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课堂教学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引导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除了老师的教授,还要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才能加深体验,印象深刻。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还能够从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得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可见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要解决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课内导学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进行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思考,寻找出不同于书本的别的实验方法,经过4次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等高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飞翔,真正实现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3.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为孩子创造学习数学的快乐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教育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愉快、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学习的氛围,老师除了为孩子创造物质的环境,最重要的是精神环境,所以教师要将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势放下,活动中要充满激情地感染孩子,和他们打成一片,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对教师创设的活动蠢蠢欲试。如:教师的体态语言,精神面貌,动作的夸张等都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导入别出心裁,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开头语我都会特别设计一下。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儿歌、故事、谜语等,因而在大班数学“5的加减”时,我用了《孙悟空海底探宝》的故事稍加情节改动来导入新课的: “在大海深处,有一座神奇的宝库,宝库里藏着一棵长满智慧果实的大树,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获得智慧果实吗?”幼儿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故事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显得格外开心、格外专注。
三、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最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因而,它也是向儿童进行数学教育的有力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结合游戏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让幼儿在欢愉、轻松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因此,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 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如:在小班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中,我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教师、幼儿分别扮演“1兔妈妈”和“许多小兔”。“兔妈妈”在游戏中要求“小兔”:“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到草地上去采蘑菇,每只小兔采1个蘑菇,然后来交给妈妈。一个蘑菇一个蘑菇合起来就是‘许多’蘑菇。”在这一系列情节中渗透“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教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现在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的性格是普遍的,不会倾听别人,更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后让另外一人重复;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这种思路可行吗?”“你理解这位同学的思路吗?”以此来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不断强化倾听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3.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合作时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怎样导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