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31 阅读: 评论:0

1.怎样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学习方法。

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课堂教学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受到积极感染,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例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个学生就说:“老师,小红有多大了”?我装做不知反问:你问这干什么?他回答到:“如果小红很小爸爸妈妈抱着就不用买票,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只买4张票,求4个6是多少,列式:6×4=24(元)。如果小红要买票,求5个6是多少,列式:6×5=30(元)”。还有学生说:“小红如果买半票呢”?列式:6×4+3=27(元)。学生在解题时,让学生共同参与,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不同一般的回答,就有了多种解答方法,拓展了学生思维。

让学生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时,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预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诱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践和感知带到课堂,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实践证明,课堂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学生初学几何,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学生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富于韵味

写诗是这样,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懂得怎样学、学会如何用,自奋其力,自品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放射出数学知识的韵味。如教学三年级在学习乘法简算时,出示例题25×24,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答。

有的学生竟用了五种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种解法,学生用超越教材内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当学生用“24个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个25和4个25相加”来解释时,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充足的思维空间里想出来的。课堂教学要富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让他们从“马啼香”中归来,去寻找“踏花”的乐趣,从中悟出发散性思维的真谛。

3.如何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主动探索

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学方向必须大众化。例如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同学们,你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学生讨论探究,并说出研究结果。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证明的?(指名操作验证,并用课件演示)得出: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采用了先探索尝试后验证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从而获得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也帮助学生获得了科学验证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用亲切的语言、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营造出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学生轻松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它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发现和感悟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2.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卡纸露出部分是什么图形:教师将图形从信封中慢慢地拉出,让生观察。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非同一般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提问:你说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吗?3.动手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结并出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4.让学生喜欢数学的策略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一提起情境,我们不免会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多媒体课件成了情境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情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件实物……情境能否吸引学生,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孩子独特的眼光来审视数学,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如“圆的认识”一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平静的水面,如果丢进一颗石子,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在学生描述后,多媒体演示:一池宛如镜面的湖水,被丢进一颗石子,湖面顷刻间荡起层层涟漪,一个个圆也就由此生成。由此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往水中丢石子――多么熟悉的情景,将勾起学生多少美好的回忆。利用如此现实而又活生生的情景引出所学知识――圆,自然而然使学生内心达到共鸣――哦,原来数学就在我们不经意的玩耍中,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的美妙、迷人。学生在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思维自然会活跃,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地产生了。

主动探究,体验数学有趣

如果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兴趣这个内驱力的巨大能量。兴趣是孩子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驱向是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欲望,是学习者参加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学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萌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参加到学习探索的活动中去。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下面的5个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会试探性地说: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当拿出角验证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了喊了一声:“耶,我猜对了。”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了,同学们激动起来。学生以次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我追问一句。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我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高高举起时,再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怎样让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如何营造快乐的数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数学的策略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更贴近   课堂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