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小学生数学思维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27 阅读: 评论:0

1.如何打开小学生数学思维

如何打开小学生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注重反思,促进数学教学向纵深发展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创设生活情景,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一

结合生活,从实际中进行概念引入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小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掰手指手指到简单地运用计算机,都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而学习获得的。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就必须熟悉小学生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又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因此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数学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

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一般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习题:一种铅笔,每盒10支,每支0.5元,买3盒铅笔需要多少元?学生在解答中发现,这样的题可有两种方法解答。一种是先求出每盒的总价,再求出3盒的总价。那列式为:(0.5×10)×3=15(元)。另一种先算出:一共有几支铅笔?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10×3)=15(元)。这样借助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些。

3.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二

注重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从小就要学会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说明图意.研究算法,哪组的算法多,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人聆听。过后进行激烈的争论.一方要说服另一方,可谓唇枪舌箭。

最终达成协议出现了多种算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昕者产生广泛的联想,通过互相补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励.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同时思维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得到了帮助。

重视语言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8加几”时,让学生先边摆边说想法;然后说出计算的过程;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笔者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笔者更是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

4.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三

鼓励质疑

在权威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学生不想也不敢向教师和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掉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讲,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

例如计算7300+300,学生在尝试练习后,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商24余数是1,另一种答案商24余数是100,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这题应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解答的,余数应该是1,如果余数是100的话,要比看作的除数大了,因此我认为余数是1;有的同学提出;“我刚才没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解答,余数确实是100,不信你们也试试。”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证、验证余数到底该是多少,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迪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争强好胜”“自信”的表现,教师要细心体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闪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要给予鼓励,使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事实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在一定意义上的质疑本身就是创新。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勤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师对学生在质疑中出现的不当观点,正确引导,以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质疑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造。

如何打开小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一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二数学思维训练技巧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6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生   思维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