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决数学问题方法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20 阅读: 评论:0

1.小学解决数学问题方法

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强调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下面小编带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方法。

2.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一

(一)作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线段图在解答分数问题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教过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都会对运用线段图来解答分数问题情有独钟,但线段图在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同样也会发挥其直观、形象作用。

如:1、哥哥像妹妹现在这样大的时候,妹妹是9岁;妹妹到哥哥现在这样大时,哥哥是24岁。兄妹俩人现在各是多少岁?

这题看上去似乎条件不足,小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年龄关系。通过线段图来帮助理解,找出之间的关系。

分析:妹妹现年-9岁=哥哥现年-妹妹现年=24-哥哥现年

最短的线段是指妹妹9岁,最长的线段是哥哥24岁

24-9=15(岁)15÷3=5(岁)

哥哥现在的岁数:24-5=19(岁)妹妹现在的岁数:9+5=14(岁)

(二)列举信息的策略

平面上有16个点,点与点之间横向与纵向的距离都是1厘米,求通过这些点能够连出多少个正方形?

分析:(1)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有9个;

(2)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有4个;

(3)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有1个;

通过这些点能够连出14个正方形。枚举探求是指通过举例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枚举筛选法是指解某些数学题时,有时要根据题目的一部分条件,先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再根据另一部分条件检验,筛选出题目的答案。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一种不断地变更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试错与筛选的过程。

(三)、动手做的策略

这是一种通过探索性动手操作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时,动手做的策略就会显得很有效。如:在讲授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新课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两条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不要给太多的暗示,要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这一课时的例1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行,在小组里交流。学生的动手做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人用小棒摆,有人在钉子板上围,有人在方格纸上画,有人沿着直尺画,还有人直接用小剪刀剪的等等

(四)、尝试的策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来了,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这里的尝试策略也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二

1、直观画图法:解小学数学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小学数学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巧妙转化:在解小学数学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

3、枚举法:小学数学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6、整体把握:有些小学数学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5、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

4.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三

一般策略。一般策略,指的是对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帮助作用的具体策略,相当于解题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将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策略整理为以下几项:①尝试和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通过观察获得初步的解题方向,然后试一试,再经过调整来实现问题的解决。②猜测和验证:猜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借助直觉思维、非逻辑地对问题做出判断。猜测往往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但由于只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反应,所以,这种结果也是概括的、不准确的,需要进行科学地验证。③画图: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画图是必要的辅助策略。④制表:制表可以将问题中的各要素条理化,找到数量关系;或通过一一列举,将所有情况有序地写出来。⑤列方程:有些问题,用算术法解起来比较难于理解,可用方程就简单得多了。⑥找规律: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来完成。⑦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常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

思维策略。所谓思维策略,指的是一般性的较普遍的思维方法,是在一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它不同于解题思路和一般策略,解题思路和一般策略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体的方案、方法和手段。①观察与实验:在数学研究中,通过观察与实验不仅可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观察与实验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发现。②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不同特征结合为整体的过程。③特殊与一般:在数学研究中,一般化与特殊化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当我们得到一个定理后,希望把它推广,得出可以在更大范围应用的定理,这就是一般化。另一个途径是将定理特殊化,寻求它的推论。通过一般化,我们发现数学的一般性原理、性质、法则、规律等;通过特殊化,能够使我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④类比:类比就是利用事物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行推理,由个别到个别的推理。⑤归纳与演绎: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凭借归纳可以从特殊事实得到一般原理,即对个别的数学式题或事实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依靠演绎可以把一般原理运用到特殊事实上去,用来验证一般原理。

5.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只是在教导学生时把一道问题列出多种解题方式,把这些解题方式“灌输”给每一位学生,并把每一种方法的弊端指出来,让学生在解题时避开有“弊端”的解题方法。有些解题思路可能适合一部分学生,但是也有的同学想法和思维不一样,这样一来老师就会忽略掉一些细节,认为自己的解题思路是最好的。

由此看来,教师只是在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做题的方式,而不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就形成了被动状态,缺乏创造性思维,时间长了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囫囵吞枣,甚至不去考虑其他解题思路,失去了解题多样化的思维。教师如果不开发学生新的解题方式,又怎么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本能自发解决问题。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对于“长方形周长计算”教材上都是提供一种方法:(长+宽)×2,然而有的学生会自己发现另一种算法:长×2+宽×2。在解题时有的学生喜欢用第一种,少数学生也会选择第二种。

所以在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进行研究的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解题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数学   小学   方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