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如何有趣味的导入课程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09 阅读: 评论:0

1.数学如何有趣味的导入课程

数学如何有趣味的导入课程?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并以此为乐。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寓知识数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活动引进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学习形式,就能创设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从而逐渐地爱上这一学科。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课前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准备活动,便接触了各种形状的物体,对形状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

课上教师让学生活动:1、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小组交流,怎样分,为什么?通过此活动,顺利的引出了四种立体图形;2、摸一摸,让学生动手摸实物,并将自己摸的感受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3、认一认,用逐个看挂图,认实物的方法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老师说名称想图形的样子,进一步加深了这四种图形在头脑中的印象。4、说一说,拓展学生思路,深入日常生活,让学生说一说平时我们在教室、学校、家里、路边……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四种图形,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疑激趣,使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对好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设置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过节了,孩子们拿着五彩气球,高兴地在院子里玩。

小明一不小心,手中拿着的气球全飞走了。老师问:“小明手中现在还有几只气球呢?能用学过的数学来表示吗?”学生回答:“不能”。老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小明手里剩下的气球呢?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这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认识数0。这样的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此创设了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2.数学趣味教学方法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除了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还要靠后天的培养来提高。对于数学学习,好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呢?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在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经过周密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题目要求。一道题目,可以先从抓关键词语入手,其次是关键的句子,可以适当做些标记,防止做题时漏东漏西。审完题后,学生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题意,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简单地摘抄下来,这对解题时的帮助是很大的。

另外一定要适当加强思维训练。在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画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数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轻松地理解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另外对于那些两步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趣味   课程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