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如何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学习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08 阅读: 评论:0

1.数学老师如何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的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情”激趣,首先自己要“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激情饱满,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

比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的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2=22,311-89=222。48-1=47,13×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产生了学习“速算”这一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诱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点拨学生探究方法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研究、实践中学习数学。这样,才能既习得人类正确的认识成果,又具有人类认识过程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能力。为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如:直觉猜测、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并结合适当的题材展示学生各自的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我在“园林工人用盆花摆成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上都摆花,每条边上各有8盆花,正方形的四条边上一共摆了多少盆花?”一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多种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即有的用画图的方法,然后数出有几盆花;有的用列式计算方法8×2+6×2,并用画图进行说明;有的认为四个角上的花计算时重复了,应该8×4-4;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即:正方形四条边上的花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一端种树的情形,只要算出间隔数就是花的盆数,每条边是7个间隔数,所以有28盆花。学生所采用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探究方法上的指导,教师应采用“适时指导与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逐步积累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一、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数学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感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课。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抱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到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启发学习

兴趣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法官与穷人”的故事。在故事中出现了:(1)两个盒子中一个 “死”、一个“生”时,穷人将有一个什么结果。生答:可能是“生”,可能是“死”。(2)当盒中两个都是“死”时,穷人又会出现什么结果?生答:一定死。(3)穷人为了求生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学生来想办法。这种故事引题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分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三、促进主动学习

实践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耳听口说”的简单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际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特殊的功能,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学习中,学生亲自参与了一步步的知识获取过程,充分体验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 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实践活动。

2. 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3. 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

数学老师如何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