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绘本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03 阅读: 评论:0

1.如何进行数学绘本教学

如何进行数学绘本教学?对于数学绘本的教学,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绘本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融合、数学绘本知识点不系统、缺少“数学味”等等。现在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获得阅读的乐趣。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而在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若能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们大胆猜测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内容,积极引导小学生图文进行合理且丰富的推测,就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在学习《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时候,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观察一部分图片,小学生可以观察到有一头犀牛,一只青蛙,一头牛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小学生的观察力,在这之后,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小学生,“除了图片里的这些动物,你们还可以猜想到哪些动物会出现在图片中”。小学生们可以展开想象,大胆猜测。最后,老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完成剩余部分的学习。

利用留白,大胆推断

在阅读绘本书籍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的地方就是空白无图画及文字的地方。绘图书籍都是一幅幅图片画面组成,这些图片画面并不是动态的,中间可能会留下空白,小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及想象力将这些一幅幅静态的图画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正是这些留白的地方给小学生们提供力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们可以对此进行大胆的推断,结合自身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来完善整个故事内容。

比如在学习《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这个故事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的结尾部分进行大胆的推理及推断。故事中说道,一个小女孩去买牛奶,因为是第一次上街,在躲闪自行车时,不小心把膝盖给摔破了,在故事的结尾处说道,妈妈在巷子里等着小女孩,最后,只留下了小女孩和妈妈朝家里走去的背影。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小学生们的疑问并没有停止,他们想知道小女孩回到家里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此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推理,对此展开想象。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一、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吧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数学兴趣教学

设置趣味练习题巩固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途径,练习题设计的巧妙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加深印象,拓展思维,变单调枯燥、抽象的数学练习题为趣味性的、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做的练习题。如:我在教完“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给学生编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天,天气很闷热,唐僧师徒四人走在取经的路上千渴难忍,悟空费了好大劲寻得一个大西瓜,八戒见了直流口水。唐僧说,为了公平每人吃四分之一。八戒听了很不高兴,挺着大肚皮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应该多吃一些,我得吃六分之一,至少也要五分之一。”

悟空听了暗笑,很快切了瓜的六分之一给了八戒,剩下的师徒三人分吃。大家吃着瓜都很高兴,八戒一面吃瓜一面看着师徒三人,心想:“自己吃了瓜的六分之一他们倒挺高兴,莫非自己少吃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请同学们想一下,到底是八戒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听完讲述同学们来了兴趣,先是热烈的讨论,然后是争相回答,气氛异常活跃。趣味练习使学生在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乐趣横生、其乐无穷,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趣。

善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奇”从“疑”中来,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圆锥、圆柱和沙子。要求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这时我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学生观察操作,可结果却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此时学生顿感“矛盾”,“疑惑”不解。通过这样的设计,把研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巩固并强化了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意因材施教,提高自学效果

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告诉学生创造并不神秘,高不可攀。牛顿为何能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牛顿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勤于思考,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各抒已见、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敢于质疑,富于开拓精神,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分析、解决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丰厚学生创新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创新活动的实践,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开发,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就会在这种主动、积极、自由、民主教学氛围中发展起来。

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数学书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要让学生反复琢磨,潜心领会,深入思考。同时,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的方法。“粗读”,就是知其大意,找出不了解、但又需要细读的部分;“细读”就是要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公式和法则,掌握例题的格式,分析关键的字词、语句和符号标记;“精读”就是对内容加以概括、记忆,并用相关的知识做练习。待学生熟悉了这些基本方法后,辅之以读书提纲,由学生自学。

教师要精心设计读书提纲:要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点;要设计梯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要给出提示,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学习第八章《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提纲中可以提示:找出本节分数与分式比较的内容,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更准确地学习新概念,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即比较法。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思维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等在提纲中提示给学生。仍以比较法为例,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割裂现象,使知识连线成网。纵向,学生理解得深刻;横向,学生理解得广阔。

如何进行数学绘本教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数学兴趣教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