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03 阅读: 评论:0

1.高效课堂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四、教师要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尝试探索、自学等是学生课堂高效率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学生大量的自主性学习面前,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就突显出来,因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有好处,二则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促进当下学生的学习,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设置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合理选用合作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将不同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指导原则。从整体意义上实现小组间的合作和竞争,让所有学生均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优生和差生之间互帮互助,增强了出色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了差生的学习效率。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通常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有一次做组长的机会,为每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小组成员确定自身角色后,明确各自职责,担负应有的任务,每月各小组成员有一次调换,让所有人都能得到锻炼。小组成员需要听懂教师讲解的所有内容,协助其余小组成员掌握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学生起主要作用,教师居于次要地位。首先,教师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时间,搞好预先判断,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监督和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更要关注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反思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马上更改,确保小组合作机制的有效性,以此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小学数学教授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以教师为主,只有一部分教学内容适合使用小组合作教学。

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开展比赛竞争活动

教学知识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开展讨论,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选择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不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讨论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一些数学知识较乏味,无法调动小组成员的兴趣,这时,开展小组比赛,将小组成员的战斗力组织起来,学生都非常踊跃,在比赛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解决了存在的难题,收获知识喜悦,教师表扬取得胜利的小组,同时鼓励没有取得成功的小组继续努力,如此,学生将更加期待下次的比赛,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引导,因为学生比较活跃,针对出现的尴尬,教师要有效协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在学生间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 导入新颖,唤起兴趣。教师对新知的导入,要根据内容设置问题悬念,努力创设新、奇、疑、谜等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氛围,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这样设计:唐僧四师徒分一个西瓜,唐僧分得1/4,孙悟空分4/16,沙僧分得3/12,猪八戒分得2/8。猪八戒心里很不高兴,怪师傅有偏心,给自己分少了,给大师兄分多……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争论是越演越烈,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油然而生,为新知的学习铺垫了兴趣的基础。

2. 适时点拨,激发兴趣。新知教学要在导入新颖的基础上巧妙进行,让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认识与理解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人人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我发现新知,认识新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获得新知过程的乐趣。如教学 “分数基本性质”导入环节后,教师就因势利导让学生折学具来验证、比较1/4、4/16、3/12和2/8的大小。在学生验证了这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后,顺势将“1/4=4/16=3/12=2/8”掷出,让学生组内观察分子、分母各自的变化情况,通过组内讨论、猜想,再在全班上汇报结论,形成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活学”“乐学”这一良好品质的养成。

3. 活用新知,延续兴趣。学生虽然理解了新知,但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学生对新知熟练掌握,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如何在练习这一教学环节延续学生学习兴趣?巧设情境和活用新知是激趣的关键。做到练习内容科学、练习氛围宽松、练习难易适中、练习形式新颖、练习评价巧妙。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吝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真诚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教师思维和学生思维互相沟通相互融合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在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不是急于给学生解答。因为也许可能会把问题弄得很复杂甚至偏离方向。教师在学生出错时,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们,这样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只要是他们认真思考得出的结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功了。只要他们经常性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我们就应该给他们真诚的鼓励、真心的帮助、精心的呵护,这是他们前进的一种动力。

有的教师害怕学生出错也不能容忍学生出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点错误动辄批评指责,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更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至于学生对教师和学习都产生“敌意”。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在与事物作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中发展的。一旦学生产生“敌意”,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再要修复学生自信心就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错误的纠正,学生的思维就会日臻完善,以至成熟。所以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的语言和鼓励的眼神,让学生在尊重赞扬的环境中成长。

创造条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前面说过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轻松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培养爱学乐学得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构建适当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参加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用数学的能力。鸟能飞翔,是因为它有能飞的翅膀,人要成长,一定要有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

高效课堂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效   课堂教学   课堂   数学   组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