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数学高效优质课堂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4:03 阅读:8 评论:0

1.如何构建数学高效优质课堂

如何构建数学高效优质课堂?能努力地去做好几个环节——备课、上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这样的课堂,也一定能把数学学会、学好。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从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他们独特的思维角度、认知方式和知识储备也促进了教师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能力。由此看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就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走到他们中间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忘记你是他的老师,而是把你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

要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就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便是相信和信任每一个学生。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其次,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儿童的思维和想像力是以丰富的情感为基础的,相信这一点,对于建立现代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要建立良好的现代师生关系,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

顺应学生的天性,放手让学生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的手充分动起来,通过诸如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很容易将静态凝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伸展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构建。

例如,认识正方形与长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纸板及必要的工具,用量、折的方法探究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而发现的数学知识,才会印象深刻,牢固掌握,运用自如;也只有在亲身经历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知识的成功愉悦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2.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一

把数学变得容易些

首先,把“人为的拔高”降一点。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在谈到数学难学的问题时说:“社会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发展越来越快,数学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所以数学越来越难学。在数学难学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还人为地制造了许多难点,自我找了许多麻烦。如,每个人2个苹果,3个人一共多少个苹果?小学生一定要写2×3,如果写成3×2老师就要扣分。这个问题,我多年来是想不通的,许多数学家也想不通。你辛辛苦苦地教学生2×3不能写成3×2,然后又要辛辛苦苦地教学生2×3=3×2(交换律),人为地增加了难点。”目前教材取消了这个人为的规定,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解决了的感觉,师生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我认为把“人为地拔高”降下来,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数学会变得容易些,学生才会喜欢学。

其次,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不要把成年人的意识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喜欢的方法叙述数学现象,哪怕体会是肤浅的、是支离破碎的,但毕竟是孩子们亲身的感受。只有外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才算完成了知识的内化。把数学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喜欢

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我们的教如果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乐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乐趣得以保持,乃至升华为心理上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如果能使学生在探索新知,学习获取知识、展示自己潜能的过程中,在应用知识的实践中,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愉悦,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将与日俱增。如在学生通过在网格线中描点找出(1,-3)、(-1,3)等点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y轴对称,以及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后,我让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通过片刻思考之后,学生很快便归纳出:“一般的,点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a,-b)。”

表扬了学生的这一重大发现后,我又提出:“这么长的规律可不容易记住呀!”全班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不久便有人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记忆方法。通过比较,学生一致认为“横横不变,纵纵不变,原点都变”这十二个字简短而又明了。此时,我再让学生回答点(2,4)、(-5,-4)等点关于x轴、y轴,以及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时,全班没有一人回答错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顿时高涨,信心百倍。 这样的引趣属于第二个层次,学生的反应是:“能做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过去我对数学这门课既恐惧又反感……现在数学领域对我充满了亲切感和吸引力。”

3.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二

让学生在惊奇和疑问中喜欢

数学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实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怎样的一个数?”引领学生对进行估算,在学生算出:1.4=1.96,1.5=2.25,1.41=1.9881,1.42=2.0164之后,我在黑板上迅速地写出:“1.414=1.999396、1.415=2.002225、1.4142=1.99996164、1.4143=2.00024449、1.41421=1.9999899241、1.41422=2.0000182084。”从而确定“1.41421<<1.41422”。这时我又在黑板上写出的近似值:1.414 213 562 373 095 048 801 688 724 209 7……此时此刻学生对老师是如何准确地记住这样枯燥无味的数字感到很惊奇。于是我便因势利导,以“π的近似值:3.141 592 653 589 793 262 6……”可用谐音记忆法记为:“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这时全班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按照这样的方法背诵起来,甚至有些人用笔偷偷地记起来。

又如,如图,要测量AB两点的距离,你有什么方法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我说:有人用了这样的方法,如图取点C(板书),连接AC、BC,得到三角形ABC,再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量得DE的长度,就知道AB的长度是DE的两倍,且DE∥AB,你觉得他的方法对吗?你能否进行验证?接着学生纷纷动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这样的引趣属于第一个层次,学生的反应是“听得兴致勃勃”,“非常怀念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那段美好时光”。

让学生会“玩”数学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一节课除了讲之外就是读、说、写,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就会减弱,所以教师必须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得既有趣、愉快、轻松,又主动、深刻。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能够使学生乐学、爱学,就是功德无量!”课堂“玩游戏”,有人说不像课堂,用“喧哗”来形容。如果把握不好,学生的情绪很难回到正题来,但一旦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中的“镜面”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镜子带到课堂上。课上,学生照得不亦乐乎,有的照自己、有的照别人、有的反射阳光等。我问学生想不想玩更有趣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纷纷说想。我就提出了游戏规则,也就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分别照着镜子伸出左手、右手,观察镜子中的你伸出的手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对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然后向后退几步,看镜子中的你又是怎样走的。学生在玩中实践、玩中总结,这节课真可谓事半功倍。

4.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三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魅力也很关键

语言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形象鲜明、优美流畅、妙趣横生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广泛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并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竭力主张“把言语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作为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

教师的语言应是一种温暖如春风,温润如细雨的语言,平淡无奇让人昏昏欲睡,烂嘴叨舌更是讨人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抑扬顿挫的语调。②快慢适中的语速,教师讲话的速度太快,会使学生感到不够亲切、耐心。③板眼分明的节奏。④生动风趣的语言,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学生才有如沐春风之感受。⑤饱含真情的语言,它会发出磁石一样的力量,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⑥善用表扬的语言。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们发现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出色教师无一不是擅长表扬的高手。表扬,是他们常用的法宝。他们表扬的语言都热情洋溢,充满赞美,令人耳热心跳,无疑给了学生巨大的鼓舞和力量。⑦身态语言,身态语言是无声语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传递信息的语言功能,它对有声语言起润色和加强作用。

让学生在创新中喜欢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的一个战略目标,为创造而教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如果说兴趣是创新能力的起点,那么思维就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新课学习中,在寻求多解中,在思维受阻后,我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体智力参与,激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去学习和发现数学。如我在引入切线长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究:过⊙O上一点A,可以画几条切线,怎样画?在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后,我又引导学生再在⊙O上任意取一点B,过点B画⊙O的切线,并观察这两条切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这时学生通过动手画出了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图1、图2、图3),他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所画图形并不一样,但是这两条切线除了一种情况(当AB是直径时)是平行外,其余的都是相交于圆外一点。接着我提问:“过圆外一点P可以画圆的切线吗?能画几条?怎样画?”在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图形后,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假设过点A、B的两条切线相交于点P,四边形PAOB有何特征?若已知点P与⊙O,怎样确定点A和点B?”他们经过观察、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连结OP,以OP为直径作圆与⊙O交于两点A、B,就是两个切点。通过对不同图形中的四边形PAOB的观察、思考,学生又得出共同的规律:过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而且通过证明自然而然地得出PO平分∠APB。这就是切线长定理。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国传统的为师之道。科学知识不应该单纯靠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掌握科学知识。当然,这种探索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正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励学生发现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大胆创造,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如何构建数学高效优质课堂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一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二优质数学课堂打造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效   课堂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