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只有真正体会了数学自身的魅力,才有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有效的导入
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如,一位教师在教《年、月、日》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每年过一个生日,可是小明今年12岁,才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一下子被这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吸引住了,内心深处立刻产生想知道原因的需要,于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有效的活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组织扎实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1)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步。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时分》时,让学生听音乐、写字、做口算题、跳绳等活动来体验1分钟有多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对1分钟这个时间单位有了清醒的认识。(2)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体验、感受、比较,从而将知识优化组合,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机构。(3)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亲自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不是简单地动手操作,而是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全方位的数学活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有效的提问及适当的评价
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教师的提问或提出思考的要求应尽量开放一些,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应留足思考的空间。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个人见解的交流,要有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交流自己的个人想法。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问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你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的?怎样转化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便于学生发现不同操作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呢?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具体的操作方法,更理性地认识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利用对边相等,创造出四个直角)。这样的两个问题非常有效,既有启发性,又有总结性。
2.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一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如在教学《量与计量》这一章知识时,计量单位多而杂,既要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在进行不同单位换算时,还要记住什么时候乘进率,什么时候除以进率。小学生要掌握这么多东西,无疑是十分困难、十分枯燥的。
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的时候,搬来一个玻璃缸,里面放满水,用一把食堂的大勺当着同学们的面往外舀水,同时让学生数数。当然没舀几勺就差不多舀光了。然后把水都倒回玻璃缸,用一把吃饭用的小汤匙开始往外舀水,也让大家数数。 最后改用挖耳勺舀水,同学们都笑得直不起腰,说:“舀到明天也舀不完。”再把三个勺子举在手中让同学们瞧:“同样多的水,用大小不等的勺于来舀,这里有一个十分普遍也十分重要的规律,勺子越大,舀的次数就越少;反之,勺子越小,舀的次数就越多。”然后引导学生对计量单位与计量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规律性认识。
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在一定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对于学习者知识内化的作用启迪着我们在教学预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喜欢的过生日情景出发,用多媒体出示小芳、小萌过生日场境。随后要求学生思考:二瓶矿泉水,四个苹果,一个小蛋糕,怎么平均分给二个人呢?用哪些数哪个式子表示?矿泉水2÷2=1,苹果4÷2=2,小蛋糕呢?学生说可以用刀一切二,每人得半个,式子是1÷2=?从学生生活经验能够得到结果,可结果用哪个数表示?这时知识的冲突出来了,他们有的说用1表示,有的用2/1表示,有的干脆自己创造一个说不上来的数……这时学生情绪激奋,学生探究的动机被激发了。愤悱性教学原理的恰当运用,较好地激活了课堂,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3.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二
注重教学过程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普通存在着只重视教学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只重视知识传输,不重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这是教育的一大弊端。如今,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活动过程。与此相适应,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分小组用软尺绕“圆”一周或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办法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求出圆的周长与相应直径的比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对圆周率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多向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学习方式,多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在上面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中,既可以使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每个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知水平、个性倾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三
动态生成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
1.转变教师的角色
生成源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数学学习过程。这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就离不开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提供一个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空。因此,一堂富于生成性的数学课肯定是学生唱主角的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的是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定者、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让老师“沉下去”,学生“浮起来”,这才是课堂生成的前提。课堂上经能听到的“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吗?”等一句句不经意的交谈时时点拨着学生的思维。一句句真切的交流、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始终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着他们的智慧,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2.开放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就是要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课程角度来看,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再者,从教学角度讲,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科学评价学生
《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观念。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要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数学思维过程。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当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聆听等,对上述学生学习过程的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推迟判断”的办法,允许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相应的学段目标。这种评价办法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能否从现实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二是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三是能否清楚地表达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前面所设计的问题“怎样包装四本新书最节省包装纸?”就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好例子。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一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二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