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案例?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的灌输,教师不能把知识强塞给他们,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而应是师生共同去钻研、去讨论、去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活""促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愉快、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师生情感能相互沟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自由及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和理解,应考虑学生个人的因素,了解、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是教育的基石,真正的教育存在人与人心灵相距最短时刻,我们的教学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撞击学生的心灵火花,才能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题:"木匠师傅要做一个长方体的工具箱,先用木条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再用木板装订,问需几根木条?几块木板?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组装,各抒己见。又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下面一题:甲乙两个数之比为5:3?通过这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些数量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一题多练,形成各种答案:可求出:①甲比乙多23;②乙比甲少25;③甲占乙的53;④乙占甲的35;⑤甲占甲乙之和的58;⑥乙占甲乙之和的38;⑦甲乙之和是甲的135倍;⑧甲乙之和是乙的223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调动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肯定敢于参与、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质疑,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勇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质疑入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观察、讨论、实践、验证,从他们的讨论和解疑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另辟蹊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出下列题目:怎样比较15和38的大小呢?
一疑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的说用通分的方法15=84038=1540840<1540 ,所以15<38。接着老师又问除了通分比较大小外,还可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过学生讨论,加上教师运用分数意义的引导,学生可以得出:化成相同分子后也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15=1×35×3=315<38。还可以化成小数比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诱因,并在关键、易错处适时点拨,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教师要以良好契机为抓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就最好,可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问生答,思路是在教师限定的框架里,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不仅不会思考,而且缺乏问题意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积极思维。教师要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产生自发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再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利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数学教学方法
1.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题,让学生们去积极寻找和探索数学的原理,讲一些以前大数学家们比较励志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获取于自身有益的正能量。家长们给孩子们报数学兴趣班之前要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并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点所在选择适当的培养机构。
2.按照有教无类、因地制宜的原则教育教学。针对有的老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所偏倚的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改变这种情况。老师们要同等的对待所有的学生,对于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鼓励的同时也要告诫不要骄傲,而对于那些对数学已经失去兴趣的学生要加以正确的鼓励和引导,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只要努力认真的学习总会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以便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点适当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提高小学数学老师的水平和修养。有的学校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比较高的职业教学水平和本身的素质修养,这也影响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引进小学数学老师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每一位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在实际教学中的完全发挥。另外,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对小学数学老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老师们平常也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多看一些专业的书籍,主动要求参加一些课题的研究,在锻炼中成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广泛的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争取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4.数学思维培养
把握教材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突出重点是高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异分母分数加法;例2是异分母分数减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异分母的加减法。在讲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她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的算式的几种做法,并且讲练结合,使孩子很快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求法。
对例2,老师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异分母加减法要先通分,然后再按照同分母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案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思维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