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3:34 阅读: 评论:0

1.如何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如何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对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发展,以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现在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准确阐述概念的内涵

在形成概念的时候,还应让学生理解概念概括数学对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这个概念的内涵确实反映出这类数学现象的共性,即定义的合理性。我们来看看相似概念的形成。首先,教师会像教科书一样,提供一些相似的图例。如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以及排版印刷时使用的不同的字号等等,都给我们以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形象(即相似);其次,要形成数学中相似的概念,就需要进行抽象概括(数学化)。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如放映电影时,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是胶片上的图形的放大,用复印机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再次,哈哈镜里看到的镜像却与本人不相似,那又是为什么呢?这

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哈哈镜里看到的镜像与本人各部分放大或缩小的比例不同。进一步的研究,学生们就会发现,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也是相似的,而角并没有放大,而只是放大了线段,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相似图形的对应角应该是相等的,而且,对应线段被放大了相同的倍数,否则就不是相似图形。最后,可以问学生:“矩形和正方形相似吗?”“正方形和菱形相似吗?”这时,学生差不多自己就可以给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了,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是合理的,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即隐藏于“放大”、“缩小”、“压缩”、“拉长”之类说法中的数学表达。

还有一些概念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的结果

是因数学知识体系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如负数的产生,除了上面所说的有相反意义的量以外,还因为有在减法中被减数小于减数在正数范围内无法计算的问题,显示出负数的引入有其数学发展本身的需要。我们再来看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矩形相对于平行四边形四个角都变成了直角,对角线变成相等,但定义不是要将这些都说出来,只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可由定义推出;菱形的概念可类比矩形的概念那样得到;

正方形则是矩形和菱形的“总和”: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们看到矩形、菱形相对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相对于矩形、菱形,都是概念的内涵扩大而外延缩小,体现了数学概念的发展性过程。这种有从属关系的概念的外延之间有着相互包含的关系,在复习阶段最好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网络分明,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一、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法和分析法齐头并进;可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法解题;还有的偏爱列方程或比例知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甲加工一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个同样的零件只需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个零件,求甲加工了多少个零件?"根据题意,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为:720÷(4+5)×4;有的学生用方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5x=4(720-x);而有的同学用比例解答为:解:设甲加工x个,x:(720-x)=4:5;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概念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