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如何制定?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事关一节课整体效果的重要问题,很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考虑,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认识”、“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练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达标教学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揭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学生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练习,这种练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练习,而练习的问题集中一些,练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练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练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练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2.教学目标设计一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比较简单与肤浅。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概念不清,教师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2.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在表述中是割裂的,由此出现了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一维目标,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
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价值观之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学习又是展现了如何美丽的风景,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3.教学目标设计二
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价值观之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学习又是展现了如何美丽的风景,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概念和规则,更应关注方法与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发展的、开放的,对一个问题的解释进行多角度地审视、多层次地引伸,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开放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人人学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
4.教学目标设计三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三维目标之所以将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正是教学基本目标和任务的体现。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首先是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任何教学目标总是在一定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内容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系到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认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培养的,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仅体现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
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和多次听其他老师上小学数学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常常存在 问题:首先是目标不明。这种目标不明的教学现象在练习课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把练习课当成了自习做作业的课。有的教学设计虽然有了教学目标,但表述却不够明确。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其次是目标过大。我们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教师若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
根据教学内容选定教学目标
现行的目标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使上课时使用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性,我个人觉得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如何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二教学目标设计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