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置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从生活实践中来,或说从数学情境中来。数学情境一方面指生活实践中数学应用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指教学中模拟生活而形成的数学应用场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设计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动且好奇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之中动手测量、计算,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则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课堂上让学生试着对折每种图形的纸片。在这一操作实践中,学生必然发现有些图形的纸片无法完全重合。为什么一些能重合,一些不能重合呢?学生自己很快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并进行思考。这一问题的发现,必然使他们兴趣倍增。
多媒体模拟情景,拨起思维浪花
有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叫罗杰斯,他认为,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时间、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可能经常都能真正地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于是借助一些特定的手段,模拟地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就成为一种必然。当下现实中,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特定的情境与活动。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内容,甚至可以人机交互,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种仿真的数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
比如在讲到“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运用FLASH动画展示一段情景:猪八戒拿着米尺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米,两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发现,还没量的部分不足一米了,怎么办?这时动画立即处于暂停状态。这时,回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可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桌子,他们发现:都遇到了猪八戒遇到的那种问题。这时,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最好机会来了。学生一方面会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后,就可引入分数的概念了。此后学生学习分数时,必然可以学得更快。
2.数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方法
利用演示法,设置问题情境
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这充分说明演示的作用和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验课已不在为化学、物理、生物学科所特有,实验正越来越多的走进数学课堂,数学实验课也逐渐开展。
如“椭圆”教学中,首先请3个同学做实验,两个同学按住绳子的两端,第3个同学用粉笔套住绳子在黑板上画图形。画好后,请这个同学说出他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这个同学说出了以下结论:当开始两个同学把绳子拉直按住两端时,画出的就是线段,不是椭圆。只有当粉笔端到两个同学的两点的距离和大于这两点的距离时,才是椭圆。这样不但引起了椭圆的定义,而且还得到了2a=2c的特殊情形。
利用猜想法,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猜想是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事实的基础上,对未知量及其规律作出的似真判断,是科学假说在数学中的体现,它一旦得到论证便上升为数学理论。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指出:“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猜想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它具有伟大的创造性。纵观数学发展史,数学猜想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情境性问题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涨,步入智力亢奋状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条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编剧的本领,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情。因此,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具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掌握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才能真正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3.如何利用数学的教学情境
利用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是取之不尽的,若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利用生活的素材,巧妙设疑,让数学课贴近生活,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感情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时,创设学习数学问题情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等。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其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既贴进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觉教材本身全面的信息因素,充分利用教学和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在跟学生讲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身边的工具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示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工具,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为可以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出的各种图形组合体,学生们在充分思考和研究并得到老师的提醒后,学生分成的小组可以得出几种方法:用两个完全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四边形;沿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沿梯形上底的两个角向底边作两条高,将其分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把直角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在梯形的下底重点向上底的两个角连接,分解成三个三角形。这么多的方法,都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索发现的,方法之多也出乎了意料,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闹并用,那么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不断增强。
4.数学课如何进行情境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非常脆弱,而且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的图像,或者通过其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优化数学教学环境。
高中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在这个学习阶段如果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趣元素,如,图像的变化、生活中的数学函数模型实例,借助多媒体等工具,通过不同的、生动有趣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认识,引发学生思考,逐渐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开展自主探究模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首先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形成特有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及促进者角色,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结合。
如,在学习“数列”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在上课后,教师可播放多米诺骨牌录像,并提出问题:“你认为一个骨牌链能够被成功推倒,其前提条件是什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多米诺骨牌都会全部倒下。同时,教师又提出:“对于数列{an},已知a1=1,an+1=■(n=1,2,3,4,5),那a4,a100的结果是多少呢?”有的学生从a1出发,进而推出a2,a3,最终推出a4的结果,根据前四项的推论,进而得出a100的结果。教师此时提出:“所采取的归纳猜想并不可靠,那对a100能给出严格的证明吗?”前后两组学生开始相互讨论,进行计算推理,经过讨论之后,得出其余99个推理步骤都是相似的,只要理解前面一个公式就能够理解怎么计算。教师在此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而得出a100的计算公式为ak+1=■。最后,教师可对整个课堂进行评价,指出数学是枯燥的,但是学习数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就做得很好,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结果,值得表扬。当然,也有很多用心探索的学生,尽管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探索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如何设置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方法如何利用数学的教学情境数学课如何进行情境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