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3:25 阅读: 评论:0

1.如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下面,朴新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的技巧。

激发学生思维具有创造性

直觉思维往往透过纷繁的现象,直接涉入事物的核心,出乎意料地创造出神奇结果。如,在重新安排已有的知识,提供新的经验,或者对问题提出新的设想,新颖的见解,不同凡响的思路,启发就显示出直觉思维的创造性。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的重要前提

如,在整除概念的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后,再提问,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学生做出判断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6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5整除。讲解互质概念后,再对上面问题归纳:能被a与b整除的数一定能被ab整除。因此,为使学生乐学,启发点要激励学生思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循序渐进具有逻辑性

掌握科学的真理,思维必须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律。如,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线索,认识获取知识,这就要求启发点循序渐进,具有逻辑性。

2.数学思维方法一

要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任何一种科学的发现与创造,都始于大胆的假设或猜想。发散性思维的最大特点是联想,发散思维是创造的萌芽和原动力。如果教师只重视学生的集中性思维,而不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实质是扼杀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性思维都源于发散性思维,随后上升到集中性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作出多种多样的预测。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的欲望。学习的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一旦被启动,就会转化为乐于学习的积极因素。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但其理由并不充分,它是引发发明的火花。直觉思维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去验证、去深化。直觉思维的特点是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直觉思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直觉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就不可能有假说和设想。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

进行适宜的点拔和启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供思维材料和创设思维情景提供了思维的条件,但目的不仅是提出问题,而是通过提问激发思维,解决问题。为此,可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这就是“自得”,教师的作用不是领着学生“走路”,而是教学生自己去“认路”、“走路”。 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去“自得”。(1)渗透数学方法,揭示解决问题的原理。(2)指出关键,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促进“自得”。(3)揭示问题中蕴含的条件,帮助学生“自得”。(4)揭示新旧事物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得”。(5)通过对原有问题条件的弱化,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

3.数学思维方法二

启发学生时,要做到气氛和谐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教师说话应自然、亲切,尽可能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趣味性。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评价学生要以表扬为主,批评时也要委婉一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适合大多数学生,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如果教师居高临下,态度生硬,问题深奥,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教师的启发只会是“单相思”,教师就成了唱“独角戏”。实践证明,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的启发,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应力求在启发式教学中树立理性的、人本的、民主的、主体性的教育精神。例如,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注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用儿童语言,力求说话自然、亲切,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努力营造出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我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启发学生时,要做到适时适度

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把握好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实践证明,启发学生时,适时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科学课提问中,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度。

4.数学思维方法三

从具体到抽象,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时,笔者按照让学生先实物再立体图形的顺序开展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要求他们按积木的形状分类。学生很自然地把桌上的积木分成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和球体四类。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通过看看、摸摸和比较后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而有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就是长方体。第三步,笔者在黑板上画图形,先画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改得短一点,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看老师画的是什么体?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正方体的图看上去有什么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特征的印象。第四步,笔者说一种物体形状,让学生蒙眼从袋中摸出相应的物体。

找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上。要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

如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方法一数学思维方法二数学思维方法三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启发   思维   数学   学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