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3:24 阅读: 评论:0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的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好的气氛中体会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生动、主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知美

小学数学中的美表现在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规律的美,和谐的美等等。而这些美的因素在数学教材中往往不是以直观的较完整美观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中,而是蕴涵在教学内容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审美观念正处于初步的形成阶段,对于蕴藏在教学内容的美,学生很难去发现,去体验。这就要我们教师的诱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美的因素,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把蕴涵在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容易地去感知美,去发现美,享受美。

在教学中培养兴趣,感受美的快乐。例如1到20各数的顺序时,教材只是很枯燥的以尺子的方式出现。学生根本不知道数字的美,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字的美、数学的美。我考虑到数字的枯燥无味,根本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我把1到20各个数学打乱,让学生连线,学生把1到20各数的按从小到大数数顺序连线,就可以看到一副像一只美丽小白兔的图画,美丽的小白兔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审美的状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数字的魅力。在观察数的顺序的过程中,也得到美的享受,对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更高了。

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美的鉴赏往往是只停留对于表面的鉴赏。他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往往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外表很好看,漂亮。但不能进一步领会美的内涵。因此,当学生对于审美的对象有一定的美感,有一定的感知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鉴赏,来体会美的内涵。

在教找规律的知识时,当学生掌握规律的特点后,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副日常生活中的有排列规律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在视觉上享受着排列的事物给人一种整齐美,间隔美。例如,通过红绿黄灯的颜色变化和公路上不同颜色车辆组成不同图形相成的规律美。学生在视觉上享受颜色的规律和图形变化的规律美,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规律美,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受人们有规律的行走的画面,让学生判断这些人的行为对错,体会规律在中交通秩序的美,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秩序,才能体现自己的素质美。又如,在教学自然数的序数含义时,我以多媒体的画面展现出一副排队买票的人们的情景,我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这副图,让学生知道图上的人是有顺序排队的卖票,接着让学生联系到自己在平时如果要去动物买票时,要乘坐共车时也要排队上车等,来体会要遵守社会规则是一种真正的美,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丑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

加强数学材料的实用性,让课堂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来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让学生拼-分-画-摆-说;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学习的数学知识与技巧,不但来自于轻松浅显的课堂,还来自于周围的生活实际。

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

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3.数学思维培养

1.创设教学环境,激发思维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说过:“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可以创造人。”适合恰当的环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良好动机和强烈的思维兴趣。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多方法、多层次思考,进而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如,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综合的教学手段,它能巧妙地融音乐、图画、动作表情于一体,教师可充分运用录像、投影、幻灯片、音响等设置情景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眼、耳、口、手、脑并用,创造意识得到极大的调动。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探求规律

求知欲和兴趣是影响学生积极性的直接因素。而科学地安排、恰当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又应该引导其进行独创性思维。有位美国数学家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数学教材的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办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积极活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有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课堂气氛。在探索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能发现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变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生活中有一句俗语:穷则变,变则通。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科学的发现,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但这并不等于懒汉偶尔一张嘴,就刚好接住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任何成功的契机,都需要活跃的思维、机敏的感受,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进行适当的引申,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的欲望。如:有这样一道题,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进行引申,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申题目:(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正方形。通过这样的一些变式训练,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数学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比如在学习中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听到其他同学发言后就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所以他就会大胆的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交流后指名学生回答,我惊喜的发现,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纷纷举手你,这是我就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有成功的需求,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换起学生的自信、自尊。

其次,教师要充分的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养成自信心的个性心理。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说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条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我真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因此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或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内容,不经能唤起学生的生活意思,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开学买书本和书具时、知道单价和数量、估算一下总价等。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估算技巧,迁移到数学课堂中估算的知识,迁移到数学课堂中学习估算的数学知识。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学生就能熟知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思维培养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育   小学数学   教学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