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怎样合理利用ppt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13:01 阅读: 评论:0

1.数学怎样合理利用ppt教学

数学怎样合理利用ppt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开始,就将PPT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没有特殊情况下,每节课都坚持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利用PPT课件来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PPT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时,在讲授如何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的内容时。这一数学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难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笔者首先将内容做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情节――播放《猫和老鼠》,学生一看放他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高兴得很,第一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实现了。

然后,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看一看影片中的小猫是如何抓住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学生认真观看一段动画片内容:小猫追老鼠,老鼠转身就钻到小洞里,小猫停下来了,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我将课件暂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猫咪是怎么样做的。然后回放。为什么小猫要这样做呢?开始设疑。答案是:猫的胡子的宽度等于洞口宽度时小猫的身子才能进入洞口,有可能抓住小老鼠。

很显然,猫是靠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来确定能否进洞抓老鼠的。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时刻开始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猫咪的胡子就是它能否捉到小老鼠的尺子,我们人类生活中,也隐含着尺子呢,让我们共同来寻找吧!这一导入内容,更是激起了学生向深层次进行探究的求知欲。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学生纷纷列举:①食指宽=1厘米;②课桌面的长度=80厘米等等。将被测量物与生活中的尺子比量,就能估测长短。和猫咪的胡子的道理是一样的:用“尺子”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正确地演示课件,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激起学生求知欲,并使学生懂得数学来自生活。

通过PPT课件来突破知识点中的重、难点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精心的设计。注意在制作中多采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PPT课件来突破知识点中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用到最多的是PowerPoint课件,形象、逼真、声形结合,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基础,需要制作一些本课所需的课件。如,数学混合运算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算是一个难点。一般的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就是运算顺序这一环节掌握不好。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上PowerPoint课件来突破这一重点。笔者的做法是:①出示混合运算试题,判断每道题的计算顺序;②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③再现课本的章节知识点。通过这三步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一知识点,学生怎么也转不过弯来,题目是这样的:许多正方体有序地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光靠老师的嘴说,是不能明白的,因为这是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笔者当时就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通过课件的幻灯演示,来揭示出一层正方体上面是如何一层层地重叠的。通过这种幻灯的演示,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数出每一层的正方体的个数,然后将每层的个数相加,得数就是总的个数。重难点就这样被轻松突破,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PPT课件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数学教学从枯燥无味走向生动活泼,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尤其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中,PPT课件的重要作用就更加明显。小学教学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但静态插图借助多媒体动起来,就会创设出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对于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便于学生掌握和较好的理解。

2.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小组讨论要求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课堂讨论前,系统的有计划的讨论程序和学生的经验过程应由教师确定和安排。在讨论中,教师是班级活动的参与者。在讨论的后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讨论的效果和价值。

小组讨论的另一作用在于它能引发富有意义的个人交往和学习,这种学习可能是内容上的,也可能是技能、态度和方法上的。一个被人们普遍赞同的心理学观点是,人们在主动卷入或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如果教师想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小组讨论是帮助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教师希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教师想采用非直接控制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如果教师希望班级的学生之间无拘无束地分享彼此的思想,采用小组讨论往往能实现这一目标。

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才能时时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①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增加对的学生感情投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

②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用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如讲“三角形的特性”时介绍“杨辉研究三角形的故事”,讲“小数的意义”时介绍“高斯在数学上的创新故事”,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的探求过程。③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在学习《圆锥》时,我们用FLASH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变换,以立体、直观的动画给学生鲜明的感官效果,在降低教学梯度的同时,增强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诸如抢答、竞猜、挑错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富有情感韵味的小学数学课堂,拉近了师生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而且以自己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尊重、信任学生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可能进入“主角”,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知识效果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归结到底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要用所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取学有所得的满足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现自己。如:听说训练、演讲、读写竞赛,在活动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开辟专门栏目,来展示学生的出色作文、作业,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体会成功的欢乐,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感受数学自身“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之美来源于数学思想与实际道理的有机结合。数学美包括简洁美、对称美、多样统一美、和谐美、逻辑美、数学内容美等,所以,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有必要将数学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使整个数学体系呈现无与伦比的和谐优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特有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欲望。如,教学《找规律》,我设计了三条装饰带,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第一条没有色彩,都是一样的形状,很单调,第二条只有颜色的变化,不如第三条既有颜色的变化,还有形状、数量的变化。学生在对装饰带的欣赏中,感受到了数学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善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奇”从“疑”中来,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感到“矛盾”、“疑惑”不解时,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将学生分组,每组给定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圆锥、圆柱和沙子。要求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学生观察操作,可结果却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此时学生顿感“矛盾”,“疑惑”不解。通过这样的设计,把研讨推向了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巩固并强化了概念表述的准确性:“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学习“分类”一节新课的前天,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他们到商场、小卖店、超市或菜市场去调查、访问,了解一下各自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课堂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汇报。这样做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时间、空间。

数学怎样合理利用ppt教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合理利用   数学   ppt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