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头脑去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杨树的高。对于高大的杨树,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2.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在上“勾股定理”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会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能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敢于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的探索学习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试一试”的欲望,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这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蹊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3.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
把思维和操作结合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对于他们来讲,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所有知识的获得和结论的概括始于研究对象的操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睛,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教学苏教版教材中“分数的意义”时,内容可以这样进行:先从操作学具入手,让学生分一堆苹果,一批玩具,把它们平均分成若干份,问:像这样的一份和几份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引出分数的概念;再让学生说分数的含义。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很快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样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孩子们可以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
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
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因素,想要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说一说,能够让全体学生表达的就不让少数学生做代言人,给学生多说,多交流的机会。如同桌互相说,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组互相说等等,鼓励所有学生大胆地说,当然不能为说而说,片面追求形式,教师要精心预设,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培养他们说的习惯。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约数和倍数”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不等于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够被B整除,或者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投影出的算式16÷4=4、27÷9=3、55÷11=5的算式,16能够被4整除,27能够被9整除,55能够被11整除。再问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而后让他们两人合作,一个说算式,一个模仿例题说两种说法,进而改变角色互说,还可以把全部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轮流说,按照性别分男女生互说,还可以让某个学生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这样学生说着说着就理解了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师总结约数和倍数的概念便水到渠成。教师再指着投影上的27÷9=3问学生:“27是倍数,9是约数。这样说可以吗?”此时,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能判断出这样说是错误的,同时理解了倍数和约数是互相依存的,使学生敢说、会说、善于说、善于辩论,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素质的目的。
4.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第一,注重启发引导。“君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可谓善喻也。”(《学记》)这里强调了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学生创新性人才仍有借鉴意义。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其寻找规律,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第二,注重开放式教学。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迅猛膨胀,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要求教育必须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与教师有限的视野,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应努力培养学生开放式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自动的让自己的认识与世界新发展步伐保持同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要实现教育手段的创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改革展开了广阔前景,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突破了传统教学技术的时空限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信心和好奇心,;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训练学生思维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