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怎样教学?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应通过观察、了解,评估,允许发展较慢的儿童使用学具,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使用学具,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合理化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会运用课堂的方法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力,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实践,让课堂直观化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直观化。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得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一伸手就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师生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3.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利用多样化的数学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善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落实新的学习方法的蓝本。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课外实践等。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数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善于学习。
而探究也考验了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突破,有些知识的学习,我们不妨只定出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用自己的探究方法自学掌握。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就会产生新知识的好奇心。然后,我让学生打开课本通过自我探究,小组探究学习书本的知识点,再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去逐条自学课本内容。自学后要求学生自我检查,及时评价,讲一讲哪些知识学懂了,哪些还没懂,有什么收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要鼓励学生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 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这些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中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4.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的对象是儿童有可能去体验的,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儿童对数学的体验过程,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各种能力。
例如,在探究“分数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动手折纸,折出一张纸的3/4,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激发学生:“观察这张纸,你还能用其他的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吗?写出几个不同的分数,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得到这些分数的?”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几个不同的分数,并引导: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围绕这组相等的分数,小组讨论:观察这组分数,你发现什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规律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概括、总结,从而较好地掌握了这个内容。
满足成功需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有误或不完整时,教师的反应一般是毫无表情,甚至面露不悦,要么直接否定,要么让其他学生发言,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心理都有被尊重的愿望,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经常遭遇挫折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成功的机会,而成绩较好的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学生则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能超越同学,甚至超越老师。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应突出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种面对面的及时评价,教师要多一点微笑,多一些关心,多一点委婉点拨,多一些鼓舞,少一些冷漠,少一些苛刻,少一些粗暴,少一些全盘的否定。让学生每节课都能轻松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怎样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