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数学的本质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命题策略很多,教师要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操练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课堂要有“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数学味”之首,当然是“思考味”了.一节数学课缺少思考、缺乏智力挑战,就算不上一节好课.有些数学课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是因为没有思维含量.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与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努力便唾手可得.而另一种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虽然“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如同一杯白开水.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
二、练习要有“实在味”
现今的数学课堂到处是“自主”、“探索”、“合作”的形式,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好的学习方式了.而“启发式”、“举一反三”、“变式训练”、“错误辨析”等却很少见到,即使出现,也是作为“传统”被谴责.新课改以来,“传统”与新理念、新方式充斥于课堂形成鲜明的对照是: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因背负着“传统”二字而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课堂练习可算是典型一例,与传统课堂练习质朴的形式、单一的功能相比,现在的课堂练习过于强调联系生活,淡化了练习的课堂巩固与训练功能;过于追求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性;过于讲究练习形式的活动性,学生少有静心独立解答的时间.事实表明:课堂练习过于强调生活性,只会使数学失去其本义,沦落为生活的附庸;过于追求开放性,则容易冲淡练习的主旨,降低练习的针对性;过于讲究活动性,只会使练习浮于表面形式,而使学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三、评价要有“中肯味”
现今,有些数学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变了味,一味褒奖,连中肯的批评也从课堂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部分教师形成了这样的评价理念:评价就是表扬,对学生的表扬要不遗余力,小的优点要夸大,没有优点也要找出优点.于是,课堂上教师的赞赏声不绝于耳,仿佛给予学生的评价越高,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试想,在这种评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如何经得起小小的挫折? 总之,要想找回数学课的“数学味”,就要剔除不必要的热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凸显数学的本义.同时,要重新审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将新理念与传统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数学味”浓郁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2.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学习情境、教学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的暗示问题。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竞争、活跃的气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东西先尝试着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内发表,也是一种好的做法。
激励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信心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教育重在鼓励和尊重,学生在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要循循善诱,以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笑容指出不足以及改进方法。当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观念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积极的独立思考。
鼓励、赞赏和表扬,能营造最融洽、最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除数,被除数”的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18÷6=3,180÷60=3,1800÷600=3在这组算式中除数、被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会发现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这时,班上学习较差、性格内向的小丽竟然也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就请她回答问题。而她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半个字,紧张得满脸通红。我说:“你这次有勇气举手发言,老师很替你开心呢,来,告诉大家你的观察所得,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她充满感激地望了望我,然后声音颤抖着讲了出来,她居然讲对了!我带头给了她一阵热烈的掌声。从此,她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踊跃,人也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在学习中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只有自信与不自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数学就会更感兴趣,就会更努力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首先,眼中有人,顺学而教.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学生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是课堂的主角. 因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并且能够顺应学生的学情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 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据《数学课程标准》). 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提倡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有胆量和勇气进行时间投入,给学生营造适合学习的情境. 在教《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一知识时,笔者就放手让学生动手对图形进行折、剪、拼、搭,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点,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之间的变化和联系,从而使得自己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这样其实就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这样的教学实践表明,眼中有人,顺学而教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面,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不仅如此,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让数学学习活动也真正成为展现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是情理之中的.
其次,着眼生活,由虚到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更为真实并且有血有肉.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利用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的优势,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 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并且能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并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在《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后,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的”?还让学生在学校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一米的圆形花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植和维护,让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最后,营造氛围,趣从口出. 随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我们也应该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于自由表达甚至是互相争辩的舞台. 因为争辩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在“说服对方”的心理驱动下往思维的深处漫溯,在漫溯的过程中,个人的价值很容易得以强化,个人的观念也很容易得以更新,个人发展的内驱力也会得以持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营造适应的氛围,让学生从自己的口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比如,在习题评讲时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让他们对同伴的错误进行剖析,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路向对方进行阐述,这样错的一方很快能够接受正确的内容,而阐述者本身也实现了再思考的过程.
4.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引入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或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包括学生感兴趣的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如理财、购物过程中的数学问题、日历上的数学问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物业管理费的分配、存款利率的计算、公共彩票中奖概率、农业的收成、工业的产值、工人下岗再就业的调查等。
只有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并不抽象,睁眼可见,触手可摸,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探讨数学问题的能力。
引导类比推理,学会迁移知识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也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后继学习的知识有不少是先前学习知识的变形、概括、发展和加深。因此,类比推理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由旧知到新知,促进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
例如,教学“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由于学生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和经验,推导过程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思考转化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如:怎样剪?怎样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然后放手让学生用“割补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并想一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在教学“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也可以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先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归纳、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除法、分数和比”都具有相除的意思,根据这种相似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利用类比推理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叫作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样,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类比推理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样的教学过程,运用迁移规律,将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实现新知同化,是一种高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如何抓住数学的本质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1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