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更新时间:2023-02-08 23:06:23 阅读: 评论:0

1.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荣誉感和自尊心,都有要求进步和成功的心理,让每一类学生都摆正位置,在学习“最近发展区”学有所得,这样就能让尖子生尽其所长,后进生打好基础,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信心足,动力大,在学习过程中,人人争先,在学习上力争成为新知的发现者,新方法的创造者。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一、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细化,具有层次性

教材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因此要积极钻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间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二、问题难度要适中,具有层次性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化复杂的问题成一串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感到问题有刺激力,产生解决的欲望和认知驱动力,将学生逐步引入到对整个问题的思考中来

三、注意个性差异,作业分层次布置

作业是学生进行自学、自练和反思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推理、讨论等数学活动的补充,因此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能实现接受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的合理结合,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有条理地思考和学习,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运用演示、操作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单调、枯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因此,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难点。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例1时,学生对"每2根一份"不理解,通过演示拿2根放一堆,再拿2根放一堆,告诉学生这就叫"每2根一份"。通过操作能帮助学生建立感知,解决关键性的问题。如教学第二种分法例2时,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能放3盘。让学生自己分苹果,知道关键的一句话: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调动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直观演示,更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5"时,引导学生操作小棒,首先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让后让学生思考,要从12根小棒里减去5根应怎么办?对照演示的学具,再想一想"12-5"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领会教材意图,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数学第一册第91-92)。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

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教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妈妈去百货商店买杯子,杯子的价格有4元一个和6元一个的两种。她付给营业员40元,找回了4元。你能说出妈妈买杯子的所有可能?学生们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四种答案:①买了一种杯子的。(40-4)÷4=9(个)或(40-4)÷6=6(个);②买了两种杯子的。6元的买2只,4元的买6只, 或者6元的买4只,4元的买3只。在这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藏着悬念,这些悬念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悟性的培养,提升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悟性,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要主动跟学生交朋友,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在教师、同学面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深思到一定的程度时,才有可能产生顿悟。有了顿悟的迹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培养参与意识,因材因时施教

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每一节课都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不仅对学习有兴趣,还有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习出色的学生不感到乏味,又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产生一种“我好喜欢数学”的情绪体验。笔者认为,教学中可采取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教学,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还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发展。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应用一些感性材料来配合。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开发材料中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的因素,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使用学具进行拼、量、画等操作,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比如,在学习认识一百以内的数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百根小木棒,然后说:“我们现在看谁先数出来29根木棒”,这时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好胜心理,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数完时,再提问“怎样摆放木棒能够很清楚地看出是29根木棒呢”。这样的提问很快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29是由两个10与一个9组成的,大家想想看怎么摆放能够更清楚呢?”学生豁然开朗,最后他们总结出来,10根木棒为一组,两组木棒就是20根,剩下9根,这样很容易看出是29根木棒。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现在有29根木棒,那么再加上1根木棒一共是多少根呢?”学生会齐声回答“30根!”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数学上的抽象思维转为直观化,使学生间接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敢于大胆探索,主动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

2.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注意力

数学是一项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可以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增强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掌握数学知识,产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乘法数学教学时,可以进行情境教学,和学生增强交流。在与学生的问答中加强交流,可以利用数字,让小学生明白,乘法是相同数字的叠加,以此类推展开更深层次的乘法教学,增强小学生在生活中的注意力,擅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与趣味,进一步巩固所学会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学会灵活思考、学以致用。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积累数学常识与经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与练习贯穿于小学数学之中,学生需要掌握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而数学计算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好体现。学生在计算中,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还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去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内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有多少小组等等,利用身边随处都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同时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教学中的统计概念。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0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数学   课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