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提问可以促进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定义、概念、法则,有助教学质量的的提高。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提问技巧。
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
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②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③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④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男女同学围成圈跳舞的图(动感图),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2.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能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因此,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有抓住题目的变通处,在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设问,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研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提问之后教师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以激励为出发点的评价行为,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有时迟来的祝福是最可贵的,有时晚来的表扬更给力。我们知道,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定,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时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
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不应马上评价学生,不应马上做出“冲动的理答”,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延迟评价”的方式,正如布鲁纳所说:“延时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是的,“延迟评价”可以留给学生思考、探究、暴露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常常能产生更多精彩的问题,引发更多的创新性思维。,对其求知的欲望进行激发,促使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新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
3.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1.数学课堂提问要追求高效率
课堂提问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是要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在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明确提问目的,精心地把问题导向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和理解的难点上。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情况灵活地调节问题的范围,力求提问准确、精炼,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高效提问具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升信息交流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所以,数学教师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
2.数学课堂提问要追求高品质
数学课堂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提问方式都以引发学生思考为核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所以,教师设计高品质的提问是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使然,也是彰显教师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高品质”并不代表“偏难怪”,其重在提问后使学生有了真实的思考,方能达到提问产生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如笔者在讲“黄金分割”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舞台上的报幕员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为什么画家一般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提问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它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
3.数学课堂提问后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否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学生思考需要一定的时间,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能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不同的时间考虑,所以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档”,以便学生深思。对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等待几秒钟为宜;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的难易情况适当延长,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只能将提问形式化。
4.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复述性提问
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例如,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有关的一系列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学生如果不能熟记,这一章的证明和计算将难以掌握。教师不时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并要求学生复述,是促使学生熟记的有力手段。
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往往在新教材进行后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在以后用到它们时事先提问。当然,这类机械复述要以先讲清产生这些结论的过程为前提,以这些结论的运用为目的。我们仍然不主张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因此,这类提问所占比重并不高。
二、铺垫性提问
铺垫性提问,即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教材扫清障碍,垫铺性提问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例如,在讲“对数函数”之前,教师可先提问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讲对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做有利于新、旧教材的相互联系,易于使学生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师所提问题的形式应更多注重灵活性,以避免学生照书直答,对于上例,可以这样来提问:
这样的问题,学生仅靠翻书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学生若要准确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开动脑筋思考。这显然比教师直问概念、性质,学生照书直答好一些。
三、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的提问。
例如,学生学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对“y=sinx的定义域是一切实数”往往理解不深,不易与角的弧度制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可以考虑提出“sin4是什么意思?‘4’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或“sin(-2)是什么意思?‘-2’这个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等问题,但此类问题不宜过多、过深。象这样为深化概念和规律而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运用。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提问技巧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0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