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做到乐学善学;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民主,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在该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效地组织教学语言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于工作“入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解决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师生的交流主要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而且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有几条棱时,说:“长方体有几条棱长?”这是不严密的,从而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无从下手,乱说一气,我认为这样说才是正确的:“长方体有几条棱?”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而言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学生参与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及时把参与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和适度的鼓励评价。这样教师既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刚学了“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后,有个同学计算:180×30时这样列竖式:班上有部分同学“哄”地发出嘲笑声。这时,我问:“看来大家挺有意见,是吗?全错了吗?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同学们纷纷举手:答案是正确的;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先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添上零;……我说:“是呀!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时,将零前面的数先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共有几个零,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零,这就是今天学的知识,已经被他领会,还真不错呢!不过竖式中的零是不能漏写的。今后同学们不但要发现他人解题的错误,而且要发现其中正确的成份,你们说是吗?”我想:这样处理,既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了这位学生自信,使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通过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这就告诉我们: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真理本身是枯燥的,但寻求真理的过程是其乐无穷的,好的教师应该懂得把这种乐趣留给孩子。实践证明,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我的认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
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分饼的故事情节后,我让学生试图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八戒到底多吃饼了没有,在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后,我让他们交流思考和判断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好几种方法。如,有的用两个相同的圆代表两张饼,先把第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1份,再把第二个圆平均分成8份,剪下其中的2份,然后把剪下的部分重叠,比一比,就发现他们大小相等,所以八戒没多吃到饼;有的是从书上的图中直接看出来的;有的通过画一条线段表示一张饼,第一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1/4;第二次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2/8,结果看到1/4和2/8同样长,说明八戒没多吃到饼……看起来不好理解的问题,在同学们的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比较容易地被解决了。之后,我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分享了别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利的,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问题启发教学——快乐教学的金钥匙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联系这两方面的重要纽带之一是课堂提问。设计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关键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
比如,史老师在用吃西瓜的图片揭示出主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提出了如下问题:(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争相回答。这里涉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知识点。接着她又提问:(2)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3)妈妈比爸爸少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4)还剩下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里涉及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减的知识点。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这样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层层递进,就像是打开学生快乐学习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数学教师应积极创设教与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人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创设一个具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展示学生的思维,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进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3)设计多种活动空间,吸引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活动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建立其丰富表象,在讨论中思维互相碰撞,在练习中获得知识的内化,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
4.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过程和谐化
1.民主。教育学家陶行之说过:“只有民主才能释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最高峰。”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运用鼓励的教学评语,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使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确保他们拥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和主动探索的心态,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创新品质过程。要创设民主的氛围,一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发现,不惟教师是从,勇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此外,教师在偶尔出错时要勇于向学生承认并改正。教师要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智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要淡化书本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不惟书是从,使学生懂得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三要淡化强制性要求。教师要鼓励个性与独特,一题多解的情况在数学里经常会出现,要鼓励学生多元思维。教师要“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和“越轨”,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无所畏惧、敢想敢说、敢想敢做的“自由主地”,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和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快乐乐地说,轻轻松松地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让他们爱数学。数学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有了一个完好的、出色的过程,结果自然就会好。
数学课上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方面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又厌烦枯燥的模式,其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毅力和耐心等都处于相对较弱的阶段。因而,在课堂中再现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让小组的一部分学生戴上树的头饰扮演树苗,让小组中的另两名学生来植树。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马路边植树的生活中的情形。首先,体会到间隔的含义。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来用心发现在植树问题中树的棵树与间隔之间有哪些秘密? 接下来,我们就来按照黑板的要求来植树。看看那哪个小组动作最快最先完成任务,最先发现第一个秘密。开始植树。 课堂上呈现出了热火朝天的“植树”场面,很快各小组完成任务发现的规律。 课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同学们依然情绪高涨很快就有人拿出了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怎样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0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