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情操。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美的鉴赏往往是只停留对于表面的鉴赏。他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往往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外表很好看,漂亮。但不能进一步领会美的内涵。因此,当学生对于审美的对象有一定的美感,有一定的感知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鉴赏,来体会美的内涵。
在教找规律的知识时,当学生掌握规律的特点后,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副日常生活中的有排列规律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中在视觉上享受着排列的事物给人一种整齐美,间隔美。例如,通过红绿黄灯的颜色变化和公路上不同颜色车辆组成不同图形相成的规律美。学生在视觉上享受颜色的规律和图形变化的规律美,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规律美,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感受人们有规律的行走的画面,让学生判断这些人的行为对错,体会规律在中交通秩序的美,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秩序,才能体现自己的素质美。又如,在教学自然数的序数含义时,我以多媒体的画面展现出一副排队买票的人们的情景,我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这副图,让学生知道图上的人是有顺序排队的卖票,接着让学生联系到自己在平时如果要去动物买票时,要乘坐共车时也要排队上车等,来体会要遵守社会规则是一种真正的美,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丑的能力。
学会审美美和创造美
我们感知美,鉴赏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审美和创造美。当学生对数学的美有所感知,有所鉴赏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把对数学的美体现出来,创造出来,从而到达渗透美的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在数学图形的变化时,为了让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我在学生对图形变化中教学所创造出来的图形有所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图形的变化来设计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丽的图案。当学生们看看自己设计出来的一副副精美的作品时,他们会感觉数学无处不存在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享受数学的美带来的无限乐趣,享受数学美的魅力。
2.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巧设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巧、技能,由理性逐步转化为感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能力。首先要掌握好设疑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设疑方法。(1)利用比较法设疑。例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先讲解:12×5=?12×10=?为新课开始搭桥铺路。接着再出示准备好的例题:每盒铅笔有12支,15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把15盒分成了10盒和5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总的支数。其次,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计算方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点?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速度比较快?
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是什么?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问题,掌握了计算方法,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2)通过观察事物设计疑问。例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前后的情况,提出问题:图形的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回答后再提问: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问题,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课堂上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人数分组科学,搭配合理,各小组学生成绩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使各小组公平竞争,要注重学生的家庭环境差异,使小组分组时合理混合搭配。
用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总结汇报及进行有效的指导,还要整理总结本组各成员在学习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3.创设数学课堂氛围
缩短师生距离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关键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欢呼道。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学生马上抢道:“老师,我们也会。”“哦,真的吗?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便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妙导巧引,激励评价,为形成良好数学教学氛围增色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我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有几个人,每个人用几只碗?几只筷子?坐几张凳子?再引到教室里的课桌,每人一张,全班共要几张?从而引出“乘法”。
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赞赏学生,课堂气氛显得民主。老师们带着尊重,带着赞赏走近学生。学生大方多了,自信多了,想法多了。“我想……”“我认为……”“我们组认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法让我们做教师的常常会感到有意外的收获,课堂里的笑声多了,话语多了,争吵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犹如一缕缕春风,使人感到清新、舒坦。
4.数学思维培养
重视思维训练,培养有用人才
课堂上,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学生“超前思维,向老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写出来了,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定理、公式写出条件时,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可主动构造定理、公式;甚至,瞻前顾后,审时度势,提出应该给谁以定义和如何定义;
乃至,对教师课堂上的讲解,都抢在前面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的优点将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同时,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必将印象深刻,记忆长久。学生向老师挑战,如果思考失误了,将从反面加深对正确认识的理解;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大大改善只模仿教师一个人的局限性。
在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读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想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作到五个引导:引导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划重点、写批注;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总之,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之间联系的规律,既可开拓学生的智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创设数学课堂氛围数学思维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0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