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上怎样渗透思想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实践应用都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拨动他们的心弦,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思想教育素材
1、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在“时、分、秒”的教学中,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又如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把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紧密结合教材的习题、例题的内容,继续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勤俭节约、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第十二册统计练习设计的一节“节约用水”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排在世界的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是每个人应该做的,水严重缺乏。通过让学生调查水价及自己家每月用水量,并计算按照滴水速度,一个滴水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通过计算并说说今后自己如何采取行动来节约用水,学生无形中懂得滴水的重要性,不要浪费水。教材中指出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我把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紧密结合教材的习题、例题的内容,继续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爱护公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按时认真地完成数学作业,认真、严谨、踏实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地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而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得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善于架梯,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了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3.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使用学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新知兴趣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1.直观操作
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2. 亲身体验
体验成功,可以发展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其力量就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他本身有时是觉察不出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答对了,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他的心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因而就能更加发奋学习的增强自信心,进一步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4.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读――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作为小学常规学科之一的数学也是离不开老师和学生数学语言的相互交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审题能力,对于数学学习同样重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说,对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同时也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可以和家长密切配合,为小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数学阅读计划,并且家校合作共同督促小学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数学阅读内容。
例如,每到一天的固定时间,就进行阅读,并且进行硬性规定。在家时可以是家长监督孩子完成每天的阅读内容,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家长亲自陪孩子一块阅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给孩子做一个喜欢阅读的好榜样;在学校老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定时、定量的阅读,如每天用一定的时间来读书,或教师范读,或自由阅读,逐渐使阅读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行为,久而久之,让他们对阅读产生一种依赖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持学习,坚持阅读。
说――回答问题习惯的培养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表达出来,并通过不断的训练变得“会说”, 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做到:语言规范简洁,思路清晰,根据充分。然而,对低年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想要达到恐怕不太容易,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帮助,引导他们养成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针对“1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中,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比如在综合实践――老师先是创设情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老师领着同学们去逛公园,在游玩的过程中老师让大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之后伴随着轻快悦耳的乐曲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天空中飞过三五只小燕子,水中两三只大白鹅在游泳,路边一棵棵的小树肃立着,花园里的花朵上有两只蝴蝶翩翩起舞……。
这优美的意境深深的吸引住了学生们,他们很自然的随着音乐哼了起来,当乐曲播放结束时,很多学生还沉浸在乐曲的意境当中,这时候,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见闻。之后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虽然很多学生都勇于发言,但在细节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有几只小燕子、大白鹅有几只……同学们的意见分歧非常大。老师诱导说:“刚才画面中的东西太丰富,大家自己数的话顾不过来,那么我们再看一遍怎么样?看的过程可以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仔细的数数啊!”学生们对老师的建议鼓掌表示赞同。接着刚才的音乐又响起了,这一次和第一次明显不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数数上,情境结束后,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坏境中,经过仔细的观察,踊跃的举手,尝试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述学习过程中,老师并非强制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在理解数的大小、多少方面培养了学生敢于说,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感受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上怎样渗透思想教育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3:0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