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2-08 22:59:16 阅读: 评论:0

班级 姓名 一 看拼音写字词。 wǔ qì xún huán zhì qīng ( ) ( ) ( )之不理 大雨( )盆 Zèng sòng méng lóng tán bǐng ( ) ( ) ( )花一现 ( )烛夜游 二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入括号。 1. zǎi zài 装载( ) 记载( ) 一年半载( ) 2. tiáo diào 调查( ) 调节( ) 调动( ) 3. fēn fèn 分别( ) 分量( ) 分开( ) 4. zhuǎn zhuàn 转椅( ) 转身( ) 转弯( ) 三 选词填空。 1. 驱赶 驱逐 (1)货船上的老板在( )纤夫,激起纤夫强烈的不满。 (2)抗日军民八年抗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 )出中国。 2. 简单 简易 简朴 简陋 (1)毛泽东在( )的窑洞里,制定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布属,真不( ) (2)周总理的生活十分( ),办公室的陈设十分( )。 四 联系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1)表达了不忍离开祖国的依依难舍之情。 ( ) (2)表达了热爱祖国献身中华的思想感情。 ( ) (3)表达了不忍离别祖国和立志献身于祖国的感情。 ( ) 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表达了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 ( ) (2)表达了作者激动 自豪和对总理无限敬爱的感情。 ( ) (3)表达了作者兴奋的心情。 ( )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表达了养花需要劳动的意思。 ( ) (2)讲出了养花的乐趣。 ( ) (3)从抢救花草的紧张劳动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伟大,抒发了作者赞美劳动的感情。 ( ) 五 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我们难道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吗? 1. 字迹写得潦草,错别字多,这是不重视语文学习的表现。 2. 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3. 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 六 阅读理解。 (一) 课内阅读。 一夜的工作(节选) 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并且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地:“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劳苦( ) 审阅( ) 思索( ) 咨询(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简朴( ) 矇眬( ) 浏览( ) 普通( ) 3. 在文中找出本课的中心句,再写下来。 4.在文中找出总理审稿的句子,用“ ”画出来。 5.“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的关系是( ) A.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幸福 激动。 B.作者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想到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而这一夜工作的情景正是总理一生工作的缩影。 C.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只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6.“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句话是个( )句,请换个说法,不用问号,使句子意思不变。 (二) 课外阅读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1910年到1913年,周恩来在沈阳东莞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 “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周恩来的这个答案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应付校长的,而是他那少年胸怀中立下的坚定的志向。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那天,中国已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 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了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大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哪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大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他听说过,外国列强吧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 到了沈阳,他又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向他悲愤地讲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样的奇耻大辱! 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 一桩桩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同时也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1. 给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中华不振( ) A.摇动,挥动 B.奋起,兴起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A.兴起 B.高起,突起 (3)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 A.效验,功用 B.摹仿,仿效 C.尽,致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 ) (2)极大的耻辱。 ( ) 3.“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一句中,“竟然”的意思是 ,这两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 哪些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5. 本文的中心句是 根据中心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七 习作训练。 题目:我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要求:要把活动的过程些具体,要写出自己活动中的感受,字数在400字左右。 八* 知识迷宫。 1. 汉字玩味。 汉语中有些词语是很有趣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有些两个字的词语,前后两个字对调后意思仍然不变,例如:润湿——湿润,你能再写出五个来吗? ( )——( ) ( )——( ) ( )——( ) ( )——( ) ( )——( ) 2. 秀才的妙计。 从前有个秀才,满腹学问,心地善良。他教穷人子弟读书不收学费;对有钱人家子弟求学,要收很高的报酬。他出了一则告示,说明怎样收取报酬。上面写道: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 穷人子弟来,他就这样读: 有钱人家子弟来,他就读成: 请你想一想,他是怎样读的?把这则告示按两种读法加上标点。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22:5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57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下册   小学语文   试卷   单元   浙教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