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稿”和“吟榻”
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每当替人写碑颂,总是先磨好数升墨,然后拉起被子蒙面卧床,过了一会儿突然跳起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也不用再删减字句了。当时人把他的这个写作习惯称为“腹稿”。无独有偶,北宋“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也有类似的写作习惯。陈师道,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据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恶闻人语”,“家人知之,即猫犬皆逐去,婴儿稚子皆抱寄邻家。徐徐诗成,乃敢复常。”他把这种写作习惯称为“吟榻”,黄庭坚有诗称其“闭口觅句陈无己”。
这两则文坛掌故说明,要写好诗文必须精心构思才能文思畅达,一气呵成。要做到精心构思,不但环境要安静,而且内心也要安静。
欧阳修改文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来到滁洲当太守,与琅琊寺智仙和尚成了好朋友。智仙建了一亭,欧阳修命名叫“醉翁亭”,而且还写了一篇《醉翁亭记》,又让手下的人把文章贴到城门上,叫大家一起修改。这样引来了一群人围看,其中有一个樵夫,听欧阳修读到:“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那位樵夫打断了欧阳修的话,说:“太啰唆了!不知太守上过这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就全都看到了,四面都是山。”欧阳修得到启发,接受了樵夫的意见,就把开头二十多字删掉,改成具有高屋建瓴、笼盖四野之势的五个字“环滁皆山也”,成为千古美谈,也成了历来修改文章的经典范例。
这个掌故说明,文章只会越改越精练。大文豪的文章尚且也是改出来的,何况一般人的文章呢?更要仔细修改,而且应该虚心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
苦吟诗人
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涌现了众多的诗人和不朽诗作。在这众多诗人中,出现了一批被称为“苦吟”的诗人。大诗人白居易二十岁以后,“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与友人春游,吟诵新作,“不绝声者二十余里”。(《与元九书》可见其苦吟之一斑了。另一位被称为“诗鬼”的大诗人李贺,其苦吟可谓独特。李贺自己在诗中记载了彻夜苦吟的情景:“吟诗一夜东方白”、“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这样的苦写、苦吟,难怪他母亲心疼地感慨说:“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贾岛也是一位苦吟诗人,还留下了苦吟的美谈。贾岛“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有一次,正当他一路苦吟时,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个晚上,天亮才放了他。而“推敲”的佳话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据记载,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吟了三年才得妥,所以他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其精雕细琢了。孟郊的苦吟也很有特色。孟郊说自己:“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他人有评:“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临汉隐居诗话》)此外如孟浩然因为苦吟竟连眉毛都脱光。卢延让的苦吟同样有诗为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苦。”(《苦吟》)
吟,是古代诗人惨淡经营作诗的共同特点。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但像李贺等诗人这样的苦吟,吟到通宵达旦,吟到口舌成疮,吟到破衣襟、断白发,吟到冲撞对面来人都不知,吟到捻断胡须,吟到与自己过不去的程度,这实在是很感人的。我们倒不是要简单地模仿他们的苦吟,而是要学习他们苦吟的精神和那种专心致志、孜孜以求。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肃负责的写作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4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9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