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常青
《辞海》注释“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叫避讳。”在我国封建社会避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姓名不能直接说出和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也尽量避免提到。遇到帝王的名字要避,尊长的名字要避,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要留意,并且需要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名讳,免得因触犯而引起不快。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就很麻烦了。避讳出荒唐,令人捧腹。
“点灯”成“放火”。 宋代有个做州官的田登,要老百姓避讳他的名字,因“登”和“灯”同音,所以老百姓“点灯”只能说“点火”。元宵节放灯,只能说“放火”。后人从这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中概括出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专门用以讽刺那些有权有势的高官贵人可以做尽坏事,却不许老百姓有正当的权益和活动。
“春秋”改为“阳秋”。 成语“皮里阳秋”,“阳秋”本作“春秋”,所以要改,也是因为避讳。简文帝的母亲郑太后,小名阿春,为避“春”字讳,简文帝时人们改称“春秋”为“阳秋”。如晋朝人孙盛著有《晋阳秋》。至于文中遇到的“春”字,则更一律地避讳了。《晋书·诸裒传》中说,诸裒年青时不公开评论人的好坏,桓彝见到他后,说:“季野(诸彝的字)有皮里阳秋。”意思是说,诸裒虽然口头不评论别人的好坏,肚里却自有一部《春秋》,对别人还是有所褒贬的。久而久之,“皮里阳秋”演变为成语,形容表面上不批评别人而心中自有褒贬。
“良臣”变“爹爹”。 宋代钱良臣,讳言其名。他的儿子钱来俊是个很聪明的人,每读经史遇到“良臣”两字,就改读“爹爹”。有一次钱来俊读《孟子》,其中有一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原为尊重,却反成了辱骂。
“禁杀猪狗”。 北宋崇宁年间,谏官范致虚谄媚徽宗说:“圣上生肖属狗,世间不宜杀狗。”昏庸的徽宗听信了他的话,下令天下严禁杀狗。明朝正德年间,太师、镇国公朱均,曾下过一道严禁杀猪的禁令。因这一年是他的本命年,又因“猪”与“朱”异字同音,权势显赫的朱均严令地方不许买卖生猪、宰杀生猪,如有明知故犯者,全家发配边远地区充军,永远不得回归。此令一出天下哗然。
“触触生”与“宋一鸟”。 也有人为了避讳而自改姓名。北齐有个熊安生,去见和士开与徐之才,因徐之才的父亲名雄,和士开的父亲名安,他想自己姓名中的“熊”字犯徐讳,“安”字犯和讳,于是就干脆改名自称“触触生”。无独有偶,明朝末年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为杨父名鹤,为避讳他就在名帖上写上“宋一鸟”。
1. 找找看,你还能找出关于避人名讳的一些荒唐事么?
2. 想想看,现代社会还有避人名讳的说法么?为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4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92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