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志
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问题。个中道理虽然复杂,但说起来其实也简单,无须反复从理论上论证。一个国家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一个人同样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否则,国将不国,人也不像个人样儿。北京要在2006年率先实现现代化,这是个令人振奋的目标。如果单纯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角度看,实现这个目标大概没多少人怀疑。但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从人的素质的全面加强乃至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角度看,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了。
前一阵子北京闹非 典,引发了们对生活方式和人的文明素质的大讨论。讨论中,人人奋勇当先、个个义愤填膺。举凡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恶习,都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系列应急措施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连随地吐痰罚款几文,也作了明确规定。然而非典过去刚刚不过两三个月,请各位再到街上看看,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就总体而言,基本是一仍旧制。光着膀子满街乱逛的“膀爷”,“啪”地一声吐出浓痰的“痰爷”,随地丢烟头、乱扔垃圾的什么爷,依然随处可见。至于大小餐馆、夜市排档,早把分餐制忘在脑后,食客们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吃得汗如雨下,哪还管什么卫生不卫生?至于那个随地吐痰罚款50的规定,早已成了好看的摆设,究竟有几个“痰爷”受过责罚,随便想想就清楚了。
看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当然要看其大节,看他在人前的表现。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其小节,看他人后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人总要在场面上尽量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掩盖不那么光彩的一面;而在场面之下、小节之中,才更能显出本真的一面。只有在小节和细节上立得住的人,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所谓“成大器者不拘小节”,要么是不成器者的乏力狡辩,要么是不拘小节者的自我安慰。连小节都处理不好的人,还能指望他在“大器”上有什么作为吗?
前不久,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新闻中心、《北京晚报》和新浪网联合举办“我最反感的驾驶陋习”评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在众多驾驶陋习中,“拐弯、并线不打转向灯”高居榜首。这让人多少有些感慨。会开车的朋友都知道,开启转向灯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情,连举手之劳都谈不上,然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尽管当年领取驾照前都接受过严格的考试,都知道转弯、并线不打灯是违章行为,但一旦拿到驾照,就算大功告成,从此再不把规则放在眼里,能省就省了。问题在于,北京市200多万辆机动车,多少恶性交通事故恰恰就出在这个“省”字上!
我非常不理解,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养成一点文明的生活习惯、掌握一点小小的文明细节,怎么就那么难!既不要花多少钱,又无须出多少力,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么便宜的好事,怎么就不能学着一点儿?不随地吐痰会把人憋死吗?见到熟人问声“你好”有什么困难吗?访客时学会敲门需要高科技吗?守信准时要多高的素质吗……
一般情况下,咱们中国人在熟人面前还是注意细节的,因为中国社会原本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在“熟人”与“生人”面前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按照孙隆基的观点,“熟人”是可以“通吃”的,也就是可以相互依赖的,因而在“熟人”面前必须客客气气,注意自己的形象;而“生人”不可以“通吃”,既然吃不到一个锅里,没有直接关系,彼此的利用价值不大,因而可以互不理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在“熟人”面前“不好意思”随地吐痰,在“生人”面前就完全无所谓。这既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自轻自贱的自我定位,是一种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半奴隶心态。
看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文明,当然要看其文化传统和辉煌历史,更要看其人民的文明细节。游历域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最让我动容的,是那里人民的一个个令人尊重的文明细节。也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我们与人家还有不少的差距。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4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90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