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教师详解2010年高考试卷——语文

更新时间:2023-02-05 07:47:32 阅读: 评论:0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教师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的题群设置、难度与风格基本呈现平稳平实的特点,与2009年相比变化不大。基础知识考查的四道选择题仍然是字音、成语、辨析病句与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未出现生僻或难懂的字词和成语,病句辨析题中的语病也在常见的六大语病范围之内,句子的衔接与连贯题选择了议论性文段,层次关系非常清楚。应该说这四道基础知识选择题难度不大。

阅读题沿用模式

文言文阅读选择了《宋史》中的文段,还是保持全国卷Ⅱ在二十四史中选择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命题模式。诗歌鉴赏选择了名家的非名篇,延续了全国卷从唐诗宋词中选材的命题思路。科技文段阅读题选择的是社会科学类文段,选自著名学者乐黛云的著作《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该书是备受读者和学界人士好评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名家专题精讲”系列丛书中的一种。

文学作品阅读题选择了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散文,依然延续了从现当代散文中选材的命题思路,设问方式也保持稳定。语言综合运用题除了全国卷一直比较重视的“仿写”题外,还考查了两道选词填空题,其中考查实词的题目给出了备选词语,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

名句默写题是学生普遍感到有一些难度的试题,与2009年试题第一道备选题全部出自课内名篇,只有第二道备选题才涉及课外名篇名句不同,今年的两道备选题目中均出现课外名篇名句,虽然是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警句,但对部分知识积累有限的学生来说,得分也不容易。总之,试题的基本特征都在各个学校高考语文备考的复习框架之内,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应是非常适应的。没有出现新的命题方式,这是试题难度适中的重要表现,也体现了最后一届旧教材旧大纲高考命题向新课改“平稳过渡”的基本思路。

作文题“很当下”

作文题充分体现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命题取向,呈现“很当下”的特点。“浅阅读”与“深阅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图书馆式阅读与网络浏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阅读书籍与阅读短信等等问题正是当下备受关注与讨论的文化热点。

这样的作文题目可以较为充分地考查出学生对社会文化生活思考的深入程度,能够较好地区分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水平。同时这是一道有关阅读的作文题,势必要求学生充分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展开叙写与论述,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将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由此也实现了对学生阅读积累的考查意图。

作文命题方式依然采用与2009年相同的“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由四个人的对话构成,对“浅阅读”与“深阅读”的看法呈现四种态度:甲是问题的提出者,他在思考,并且他的思考方向是“浅阅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乙认为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浅阅读”的选择是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个人阅读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制于此;丙支持阅读方式的多元化,对读图时代出现的“浅阅读”流行趋势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霸权被解构,读者各取所需,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丁对“文化快餐”现象表示了沉重的担忧,对传统的“深阅读”非常怀念。

这四个人的态度或者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甲与丁的态度,基本上是“浅阅读”的怀疑者或者反对者,其中甲提出的问题“浅阅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是立意的关键,而丁对传统的“图书馆式”阅读的怀念与感性体验,启发学生在作文时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深阅读”体验来阐述“深阅读”让我们获得了什么,对我们生命质量的提升意义何在,由此来谈“浅阅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另一类是乙与丙的态度,基本上是“浅阅读”的支持者,从这个角度立意时,可以结合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个体生存境遇的改变以及由此承受的压力、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精英文化的式微、网络时代个体的言说方式与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语境的多元化趋势来谈“浅阅读存在的合理性。

学生从其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来阐述“浅阅读”或者“深阅读”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都有话可说并能言之成理,写作的发挥空间很大。总之,这道作文题既具体形象、贴近时代,又丰富多解、角度多样,不论题型还是材料内容,学生审题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且它倾向于给学生提供多维思考空间,立意的开放性也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新课改理念渗透的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4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86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乌鲁木齐   考试卷   详解   语文   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