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想要去参观纪念馆的人是人山人海,在此期间要做好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纪念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的范文,欢迎参考和阅读。
纪念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1
一、凡计划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请合理规划行程,提前了解途经地、目的地疫情防控政策,做好身体检查,备好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疫苗接种信息等符合相关规定的必要证明。
二、遵义会议纪念馆将严格按照“限行、预约、错峰”的要求进行开放和接待参观观众;参观观众可提前通过遵义会议纪念馆微信公众号、遵义会议纪念馆官网进行线上预约或现场扫码预约,也可拨打游客服务中心电话0851—28229870预约咨询,并请按照预约时间实名制参观。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参观观众不可线上预约,我馆将采取线下核验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及相关疫情防控证明。
三、参观流程如下:佩戴口罩→网上预约或现场扫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安全检查、体温检测→进馆参观。参观期间请配合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证明查验和口罩佩戴检查、错时分流、有序参观、减少聚集,参观间距1米以上。
四、境外来(返)遵游客,按照“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12次核酸检测”的原则进行管控;从境外非法偷渡进入中国内地的人员,按照“先防疫、后处置”的原则,比照境外来(返)遵游客落实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措施。
五、省外来(返)遵游客疫情防控措施
(一)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遵游客。按照国家规定,此类人员严格限制出行。如发现此类人员,严格按照“14天集中隔离+14天居家健康监测+12次核酸检测”的原则实施管控。
(二)对有本土感染者报告地所在地级市(直辖市为区)的省外来(返)遵游客,一律落实“五天三检”管控措施。
1.第1次检测。抵遵后,立即在首站地交通场站或入遵交通服务站指定采样点进行第1次核酸采样。
2.第2次检测。第1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在距第1次采样24小时后,前往就近采样点进行第2次核酸采样。
3.第3次检测。前2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在距第2次采样48小时后,前往就近采样点进行第3次核酸采样。
(三)省外低风险区游客需持在抵黔后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可进馆参观。
六、遵义会议纪念馆不接待未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的中高风险地区游客及体温异常观众。参观过程中如出现咳嗽、发热等异常现象,请就近联系身边工作人员,或拨打电话0851—28229870、0851—28222052。遵义会议纪念馆将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以保证场馆开放工作安全有序。参观期间请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管理,对拒不配合及扰乱疫情防控工作的观众,将交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纪念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2
根据《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疫情防控组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卫疾控函〔20XX〕1号)文件要求,全市各级文化场馆、镇(街)文化站及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外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严格认真处理好常态化下疫情防控和对外开放服务的关系,防止常态化下疫情反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建立疫情防控机制
(一)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镇(街道)文化站及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外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负责人的疫情防控工作职责和内部责任机制,建立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二)继续采取实名预约进馆的方式,实施适度有序开放,避免人员聚集,落实疫情追溯要求,最大限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二、文化场馆管控要求
(一)做好清洁消毒。对公共区域、办公区域和桌椅、电子触摸屏、服装器具等公众容易接触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时消毒,并做好记录。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合理设置“已消毒”公示牌。
(二)配备防护物资。配备消毒剂、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非接触式体温测量工具等防护物资,加强洗手间的日常维护,有条件的可配备消毒设备,为公众和员工提供防护保障。
(三)确保有效通风换气。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洁、消毒或更换。
(四)加强防疫宣传。各场馆通过设置提示牌提示、LED显示屏播放、网站宣传等多种方式,使公众和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疫情防治知识、支持配合防控工作。
(五)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各场馆要加强与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的联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场馆内设立应急处置区域,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临时隔离点或医疗救助点。
(六)做好员工健康管理。落实员工健康动态监测制度,员工进入场馆一律佩戴口罩,自觉接受体温检测,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时,要及时报告。
(七)有序分步开放。各场馆要根据疫情防控实际,分区域分项目逐步恢复开放。对不符合开放条件的场馆以及容易形成人员聚集和密切接触的项目,应暂不开放。
(八)及时发布开放事项。做好恢复开放公告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预约方式、服务项目、入场须知等有关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
(九)加强人员进出管理。科学设置进出场馆通道,安排专人严格管理,落实预约登记、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包括查验行程轨迹)、实名登记等制度。对不配合或干扰防疫工作的,禁止进入场馆。
(十)采取人员限流措施。各场馆可结合防控工作需要,对入场公众数量进行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控。提前规划开放范围,优先开放室外和人员分散区域。安排专人疏导、分流到馆(站)的群众,避免形成人群聚集。
(十一)应急处置。所在区域发生疫情后,要严格控制或暂停相关场馆开放;出现病例的场馆须立即暂停开放、封闭管理并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等处置措施。
三、文化活动管控要求
(一)继续采取分时段实名预约进方式开展服务,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科学评估场地内可容纳的最大人流量,实施适度有序开放,最大限度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二)做好参加活动人员的身份登记和验证工作。落实疫情追溯要求服务对象在各活动场所入口经验证预约号及“健康码”(包括查验行程轨迹)后方可进入活动场内。没有预约及验证“健康码”,不得进入。
(三)做好参加活动人员体温检测工作。落实对服务对象的体温检测等措施,要求参加活动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对体温异常(体温超过37.3℃)或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的,应拒绝其进入活动场所,按防控指引进行处置。
(四)严格控制室内外活动的参加人数。活动人数超50人的,要制定并报备疫情防控方案。讲座、展览及封闭空间等的服务及活动应当严格控制参加人数承载量75%的规定,科学疏导人流,减少人员聚集。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参加人员原则上控制在举办场所最大容纳人数的50%以内,引导人员有序进出。
(五)鼓励和推广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和线上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应通过各馆的数字化平台开展提供线上公共文化服务。
四、应急处置要求
(一)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各文化场馆应当建立疫情应急沟通机制,了解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联系方式,并确保全体员工知晓;畅通疫情上报通道,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报告。
本文发布于:2023-02-08 05:3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71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