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为此我们结合2008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出错原因:(1)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3)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
纠正方法: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解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解题分析:第(1)句结合语境可知,“空谷”比喻大院子,而作者写自己的脚步声,则是从侧面表现作者当时的寂寞,以及环境的清幽。而现在,在作者眼里,北京人民生活幸福,环境优美,到处盛开着马缨花。第(2)句,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在新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答案:(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考查方式2:请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出错原因:(1)不明白解答此种类型试题的思路,这种类型的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2)不能抓住关键解答问题,而是随意扩充,盲目作答。(3)不了解不同的语句在文中不同位置的作用。
纠正方法: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A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B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C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D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E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结构上。(1)位于文章的开头: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2)位于文章的中间: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C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位于文章末尾。A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B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C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D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解题示例: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结构与作者情感两个方面来回答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同时作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考查方式3: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思维误区: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
出错原因:(1)不能整体阅读,迅速抓住表现文章主旨及作者主观情感的句子。(2)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写作思路,体会语言表达思想的妙处。
纠正方法: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作者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分析时要注意三点:(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解题示例:“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6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8题)
解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整体理解本段的意思。这句话之前有一句“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指出了题目的关键,而这句话后面的文字则是对这一关键的阐释,把这两处的意思用总分或因果句式加以组合就是答案。答案:(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考查方式4: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
思维误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照抄原文。
出错原因:(1)不能读懂文章材料,把握不住文章的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2)不能结合上下语境及文章的主旨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纠正方法: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语的含义。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解题示例: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 分)(2008高考全国卷Ⅰ第16题)
解题分析:寅公的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借助阳关古道,写出了作者对人类过去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思考,体现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里的“苍凉美”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的,即大自然的苍凉美;二是主观的,即人的主观感受。参考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3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7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