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二)

更新时间:2023-02-05 07:39:32 阅读: 评论:0

第三种:题干在文章段落的结尾

【题例2】 2008年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范围: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3、分析原因(依据)

(1)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一】06年广东卷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题目范围】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不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答案解说】要注意把握句与句段与段的因果联系。②段与①段有明显的因果联系。②段中说“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以上对文思的因果推论正是答案。

再看下一问的答案: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正是利用了③④两段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题例二】 07年全国2卷:海南杂忆(茅盾)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①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以为

②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现在的实情

③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由美景,联想到美好的感情。

答案:① “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 (原来以为) 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现在的实情)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题例三】 08年海淀一模(小阅读):15.简述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的理由。(3分)

命题位置:(三)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是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①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总说)②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特点1)③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④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特点2)⑤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⑥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特点3)解题方法: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解题:

答案:①它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②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严明制度、井然秩序的体现。③它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

4、分析衬托的作用

衬托的作用

第一种:某种物对景物(环境)的衬托

【题例1】2007年海淀区第一学期期中第19题:第在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4分)

【位置】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解题技巧】写作的主体是夜,萤火虫是次要的物,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再围绕衬托一般性的作用,结合本段表现的主体,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19.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衬托,反衬1分,透明(干净)、清新、神奇(神秘)3分;如答“以此突出乡村夜中的生活情趣”,给1分)

【题例2】2008年全国2卷:

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位置: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font>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本题要求考生对文章要有整体的把握,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对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要联系前文所写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马缨花的喜爱、对新社会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道题的两问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来设问的。

第一问要求考生明确光与影的对比是新旧时代的马缨花的对比,如果只答光与影的对比就是指新旧时代的对比,则显然没有完全读懂原文。接下来还要具体分析二者的不同,这些在原文中都能找出答案,只需进行归纳或概括即可;

第二问要求考生能进一步思考作者的创作主旨。文章写了两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马缨花,是为了写二者在作者心中截然不同的感受,因此马缨花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载体,也是展示作者新旧两个时代生活巨大变化的载体,更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载体。

答案:(6分)① “大院子里”的生活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第二种: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题例1】2004年高考石评梅《痛哭和珍》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①她是怎样写自己的?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②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题例2】08年江西卷五《朦胧的敬慕》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正衬

第三种: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题例】08年海淀“一模”题19:

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命题位置: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博大苍凉)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生命力的顽强)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环境的恶劣)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答案: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景物本身的作用)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结构作用)。(4分,每点1分)——以上词语均根据上文的重点词语得出。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39: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70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题型   特征   现代文   技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