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2-05 07:39:29 阅读: 评论:0

高考散文阅读,几乎每年必考。不仅如此,而且简答题的题量和分值也在不断增加。往年"3个主观题+1个客观题"的命题形式,正随着高考自主命题权的下放逐步演变为"纯4个主观题"形式。相对多数考生怵于解答主观题这一现状而言,散文阅读题的难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加大。对于这一变化,考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不知是急功近利还是疲于应付,处在应考训练中的学生往往是忙着答题疏于审题、粗浅阅读懒于标注、肤浅理解泛泛而谈。其结果往往是在一个个阅读题的"暗礁"处折戟。那么,在完成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如何着力读题审题、定位标注再精确表达理应成为同学们训练时关注的重点。

一、细心读题,审清题干

每道题题干必须细心研读,从而把握命题者的一般要求和潜含要求。这是答题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例1] 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2005年全国卷Ⅲ《张家界》第17题)

[简析] 对此题,稍不留心,学生就可能把"一般要求""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看成"从第三段、第四段中举一例回答",从而导致失掉很容易拿到的几分。

[例2] 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20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第15题)

[误答] 春天的家乡,有淙淙的流水,摇曳的花,有着冬天的寒冷,但她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希望,积雪中伸出小草,枯枝上吐出嫩蕾,又挟着风沙。

[简析] 其实,这道题题干潜含着如下三个答题要求:①分条列述("请简要概括");②使用形容、描绘性质的词或短语("是什么样的");③找"家乡""春天"的文字("家乡的春天")。

[例3]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2005年全国卷Ⅲ第15题)

[简析] 此题题干至少潜含着"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来回答"和"分条列述"("在哪几个方面")这两个要求。若该题: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作者是怎样写张家界的山水的?则该答:张家界的山"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峰巅的每处缝隙","必定有苍松,或翠柏";"曲壑蟠涧",更是"万千气韵".

二、确切定位,筛选标注

审清题干要求后要回归原文,准确定位,找到答题的相关区域,再微观研读,标出可资答题的重要信息。要严防单凭先前整体阅读的模糊印象、单用"读者"自己的语言泛泛而答。

[例4]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003年全国卷第19题)

[简析] 题干中"从文中看"似乎范围太大,但我们根据"童年的烙印"回归原文,可以发现:"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一句是对前文具体阐述的提炼概括。再微观研读,我们便可筛选出可资答题的"母亲""父亲""家族""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等重要信息。

[例5] 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2005年全国卷Ⅱ第14题)

[简析] 本题如何回归原文、确切定位?题中并没有明确提示。怎么办?还需再审题。题中"冬天的雪花"与"春天的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原来,文章第12段、第1段暗含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时,回归原文即可确切定位。一方面,可从第12段中标出"春天是冬天的产儿",另一方面从第1节(含几行诗句)中可以标出,那"雪花""多像梦的使者""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三、整合信息,精确表达

至此,散文阅读题的解答就需整合已标注信息,字斟句酌地表达了。我们不妨跳出原文,用前面标注出来的"重要信息"作原料,把原先对题意的理解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将其作粘合剂来整理组织答案。

当然,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不顾意旨,连词成句".即照录原文中已标注信息,连缀成句,答上完事。其实,所答新句的表意与文意、题意常常有所偏离,或者比较肤浅达不到挖掘含意的目的。

[例6] 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4分)(2005年辽宁卷第19题)

[误答] ①父亲和姐姐离自己远去;②祖国的人民正在承受苦难。

[简析] 结合原文,题干中的"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应该理解为"我"靠着"理想"和"人情"的支撑,才有了活着的勇气。可见,答成"父亲和姐姐离自己远去"和"祖国的人民正在承受苦难"就与原文意、原题背离。所以,组织答案时仅有文中重要信息还不够,还得靠深思熟虑的审题;否则,将前功尽弃。

[例7] "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误答] 1949年的春天驱散了"我"心中的记忆,让我停止了"人生如梦"的叹息,感觉到了温暖与希望。

[简析] 作答时要对已标注的信息好好斟酌几番,文中"给了我们""以理想、以幸福"的"1949年的春天"究竟指什么?抓住文末"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北京"以及文中第8段"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两个信息,就可知道"1949年的春天"是指"故都北京的解放".

参考答案

[例1] 第三段:"峰与峰,似乎都长了眉眼"或"尽显超凡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挥手攫人".第四段:"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例2] ①短促②寒冷③风沙漫天④充满生机⑤充满色彩⑥带来希望。

[例3] 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例4]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例5] ①严冬过后是春天(或"春天是冬天的产儿"),严冬之中更容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例6] ①父亲永远拿一个笑脸给我;②像母亲一样的姐姐还活着;③祖国把幸福还给人民。

[例7] 故都北京的解放,让"我"对人生又有了信心,对前途不再迷茫。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3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70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散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