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重点」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是:
1.复述文意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和"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与"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概括要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年第21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2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要",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点",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
3.把握观点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 (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第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的"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譬如1997年第28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心",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知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心"是怎样的。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
4.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譬如1999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6个选项(请参见1999年试题讲析部分),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不仅如此,在2000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其中第21题是这样的:"第1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后一问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文阅读,一定要重视加强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E级。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级的加强;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加强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3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7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