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三者的相互协调,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因,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A表示化学物质,B、C、D、E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依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E表示的是分解者。(2)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过程①⑤⑥⑦⑧表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是以__________(填“无机碳”或“有机碳”)的形式进行。该过程的意义是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是20%,D生物增加5kg体重,需要B生物____________kg。(4)生态系统中各生物间通过信息传递保持相互联系,其中蜜蜂发现蜜源后跳摆尾舞(或鸟类的求偶行为)属于__________信息。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二氧化碳、次级消费者 (2)无机碳 维持生态系统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5 (4)行为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主要考查你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循环过程3、循环范围:生物圈。4、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实践中应用:①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②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④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易错点拨: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 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元素。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燥烧,产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解决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拓展: 1、举例碳循环: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碳酸盐和C02。②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2)(3)(4)3、循环范围:生物圈。4、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局域性的生态系统。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5、实践中应用:①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②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③能量多极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④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易错点拨: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 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元素。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燥烧,产生大量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3)解决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知识拓展: 1、举例碳循环: (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碳酸盐和C02。②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2)(3)(4)(5)碳循环的过程 2、N循环: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3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6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