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想学好一门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知识在脑海里、心里,织成一个网!横竖交叉,繁而不乱。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生态学的知识,还涉及到元素化合物、新陈代谢等很多知识,物质循环的知识在高考命题中往往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很大,所以在高考复习时要给以足够重视。
在高考生物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物质物质循在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三种循环的内容教材中十分分散。碳循环的知识位于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小节,硫循环的知识位于《生物圈的稳定》部分,而氮循环的知识位于《生物固氮》部分,教材中对于循环过程的文字描述内容繁杂,三种循环各有不同,图解中采用实物图形(见下图),虽然形象生动,但却使图形显得过于复杂,无论文字描述还是图解都不利于理解,不便于记忆,更不利于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
在复习时如果能将三种循环的图解加以整合,化繁为简,则可达到简单明了清晰的印象。再通过比较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三种循环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别所在,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理解两个概念: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然后,根据两个概念的知识将三种循环的内容统一分解为四个问题:1.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转化;2.元素在生物群落中存在形式和相互转化。3.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4.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方式。
接着,根据这四个问题整合三种循环图解,就可整合简化下列图解。
最后,观察分析比较三个图解,就可发现它们十分相似。相同点有三处:
1.三种元素在生群落中转化途径基本相同,都是由生产者通过食物形式进入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遗体、排出物等供分解者分解。
2.三种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吸收利用。
3.三种元素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方式相似,都是主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三种图解有细节的差别,表现在:
1.进入生产者的形式和过程有所区别,碳是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硫主要是SO22-通过根系吸收进入生产者,而氮是NO3—通过根系吸收进入生产者。
2.分解者分解的结果有差别,碳元素分解的结果又是回到大气中的CO2,硫元素分解的结果可以是大气中的SO2,也可以是土壤中的SO42-,氮元素分解的结果是NH3。
具体的我们还可以总结成下表内容,
三种循环比较表
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三种元素的循环重点和复杂之处不同,氮循环的复杂之处在于元素无机环境中的变化,硫循环的复杂之处在于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两种,碳循环的复杂之处在于元素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方式。
三种循环在实际应用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碳循环重点是解释大气中的CO2含量变化造成的温室效应,硫循环的重点是大气中的SO2变化造成的酸雨等环境问题;而氮循环的重点是固氮,即单质氮变成化合态的氮。
可见,整合图形不仅能使相似的内容化繁为简,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训练图形变换能力,这些都是高考大纲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学生在平时忽视的一种可行性做法,因此,主张大家动手动脑,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去做,知识才容易掌握,能力才能逐步加强。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2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