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 彭邦凤
在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的教与学中,以下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一:把激素调节表现最突出等于主导地位
教材“激素调节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性行为和对幼仔的照顾方面”中的“最突出”是相对于其它行为的激素调节而言,在这些行为的调节中激素调节表现最明显,并不是说,在这些行为中激素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如性行为的调节中,当性成熟的兔进入繁殖期时,大脑对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然后在大脑和下丘脑的调节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和性激素的分泌,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这时,雌雄兔相互追逐,最终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交配行为。如果大脑在处理过程中,发现有不适于交配的条件存在时,如天敌来临,即便此时雌雄兔的性激素分泌量很高,也不会发生交配行为。因此,在性行为的调节中,最终是否发生交配行为仍由神经调节决定,即神经调节处于主导地位,激素调节居于辅助地位。
误区二:认为遗传获得是生来就有的
动物的行为因其获得途径的不同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遗传获得,对正常个体而言,同种个体之间没有个体差异,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后天性行为为后天获得,与生活体验和学习有关,同种个体之间由于生活体验和学习的不同而具有差异,包括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
应该注意的是:先天性行为是遗传获得,但不一定生来就有。即使是先天性行为,有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如哺乳动物哺育后代是一种本能,属先天性行为,但只有在个体性成熟后才会表现。
误区三:认为后天性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体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相对于先天性行为而言,后天性行为主要与生活体验和学习有关,但并不是说:后天性行为就与遗传物质无关,因为任何后天性行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基础之上的,认为后天性行为与遗传物质无关的说法是错误的。
例如,同班同学在相同的学习条件下学习,学习水平却高低有别,原因在于他们的遗传物质不同;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就越发达,除生活体验和学习的不同外,还在于,高等动物的遗传物质有别于低等动物。
误区四:认为有外观表现才是行为
行为不一定都有外观表现,判断和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较高级形式,属于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该活动的进行就不一定有外观表现。认为动物行为一定有外在表现,而把人脑思维理解成一种内部活动,并进而认为思维的过程不是行为的看法是错误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7:0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42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