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更新时间:2023-02-05 06:52:03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于右任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但是不幸的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嫌隙,尤其到今天回荡不已。”——连战北大演讲《坚持和平,走向双赢》(2005.4.29) 材料三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人民网(2005.3.4)材料四 台湾最新一期《投资中国》杂志的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年中,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家数累计已经有68115家,累计合同台资金额已达1295.4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773.57亿美元,已向800亿美元逼近。台商到大陆投资使两岸贸易额大幅增长,而台商目前在大陆雇佣的数万名台籍员工,也降低了台湾的失业人数,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的薪金也都由其家人在台湾消费。……台商的投资行为也增加了大陆的就业机会。因此,为台商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经营环境,对两岸是一种双赢结果。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分)(2)新时期我党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4分)(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问题的解决将有着怎样的伟大意义,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问题:台湾问题;形成原因:国共两党的内战造成了台湾和祖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4分)(2)解决办法: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和平统一”。(4分)(3)意义: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腾飞,有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4分)

解析

本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的问题,其基本上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1)根据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反映了台湾问题。结合材料二“...但是不幸的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可以推出材料认为这个问题是国共两党的内战造成的台湾和祖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2)根据教材的历史事实,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政策,主张“和平统一”。(3)是道开放题。说明问题的解决将有的伟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利益、两岸的共同发展等角度说明。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主要考查你对 [挺进大别山 ]考点的理解。

挺进大别山

内线作战: 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外线作战: 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1、该地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兵力深陷陕北、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2、大别山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立足。 3、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河淮汉之间。挺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4、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突进中原后,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人战略反攻,呈现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一百五十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刘邓大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五万六千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五公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指挥,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三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是指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配合三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947年12月底,“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6:5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39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山   我于   故乡   国殇   大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