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更新时间:2023-02-05 06:32:03 阅读: 评论:0

题文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末丘逢甲《春愁》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令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材料五 五星红旗飘香江, 卷走米旗送英皇。九十九年已然去,游子终回母怀间。五星红旗迎风扬,紫荆花开更娇艳。邓公一语存青史,中华民族庆团圆。—— 某网友《贺香港回归》请回答:(1)材料一中“割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分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出一条怎样的武装斗争新路?(3)导致材料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4)材料四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的意义主要指什么?(5)材料五中“米旗”开始出现在香港与何战争有关?“邓公一语”指的是什么?解析: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良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2)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或者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4)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5)鸦片战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析

第一问中,结合所学回答即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第二问中,毛泽东这首诗写的是井冈山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的情形,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毛泽东创造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第三问中,红军远征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达陕北后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第四问中,结合所学我们知道是渡江战役,其意义在于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第五问中,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米旗”即英国国旗,英国割让香港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邓公一语”当指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主要考查你对 [挺进大别山 ]考点的理解。

挺进大别山

内线作战: 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外线作战: 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1、该地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兵力深陷陕北、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2、大别山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立足。 3、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河淮汉之间。挺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4、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突进中原后,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人战略反攻,呈现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一百五十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刘邓大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五万六千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五公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指挥,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三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是指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配合三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947年12月底,“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6:3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32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惊心   历史   台湾   所学   鲜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