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持续了大约20分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无人飞行试验到载人飞行,从单人飞行到多人、多天飞行,再到首次太空行走,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印证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足迹,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在星光璀璨的光环和花团锦簇鲜花背后,是中国几代航天人50多年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共同努力才铺就了这条漫漫的飞天路,这其中饱含着多少的奉献与付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称,中国将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八、神九、神十对接。材料二 “太空行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太空探索能力,它将成为中国太空探索中的一个新里程碑。”中国成功发射神七载人飞船,并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显示“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应该成为世界航天技术合作领域的平等伙伴”。这次发射载人飞船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将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空间技术合作中的主力。(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经济意义。(2)简要分析材料一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观点。(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必要性。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经济意义有:①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能掌握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神七将带动中国其他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使中国的工业和技术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③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④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①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无人飞行试验到载人飞行,从单人飞行到多人、多天飞行,再到首次太空行走等,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再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②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一方面是科学家、航天人尊重、把握客观规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共同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③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提升综合国力。(3)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能否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②载人航天事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解析
(1)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首次实现太空行走是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从国家经济、相关产业、企业方面答题。(2)注意答题角度是辩证法。从材料中找观点。(3)注意关键词是“必要性”。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答题。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8.....”主要考查你对 [科学发展观 ]考点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基本介绍: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主要内容: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地位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6:0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20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