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人类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但分析震后资料对科学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测和防震救灾有着重大意义。(14分)材料1:本世纪以来全球≧8级的地震分布图 材料2:20世纪中国大陆5次地震活跃期统计材料3: 本世纪以来全球8级(含8级)的地震资料(摘自中国地震网)发震时间(农历)震级(M)纬度(°)经度(°)深度(km)参考位置2010-02-27(一月十四)8.8-35.8-72.733智利2009-09-30(八月十二)8.0-15.5-172.233萨摩亚群岛地区2008-05-12(四月初八)8.031.0103.414四川汶川县2007-09-12(八月初二)8.2-2.85100.6715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2007-09-12(八月初二)8.6-4.9101.4125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2007-08-15(七月初三)8.2-13.4-76.639秘鲁沿岸近海2007-01-13(十一月廿五)8.146.29153.810千岛群岛2006-11-15(十月廿五)8.046.69153.279千岛群岛2006-04-20(四月廿三)8.360.97167.4832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2005-03-28(二月十九)8.62.0397.0534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2004-12-26(十一月十五)8.93.1595.7940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西岸远海2004-12-23(十一月十二)8. 0-49.3161.310麦夸里岛以北[太平洋]2003-09-25(八月廿九)8.241.79143.7116日本北海道地区2002-11-03(九月廿九)8.163.5-147.44美国阿拉斯加州中部2001-11-14(九月廿九)8.235.9290.5311中国青海省2001-06-23(五月初三)8.4-16.3-73.633秘鲁沿岸近海2001-01-26(一月初三)8.123.4870.4510印度南部2001-01-13(十二月十九)8.213.0-88.760萨尔瓦多2000-06-18(五月十七)8.0-14.697.1310南印度洋小题1:本世纪以来,释放能量最多的地震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震源最浅的地震,位于板块的 边界处;2000年南印度洋地震的发生处板块作 运动;2006年东西伯利亚地震的发生地位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和 半球。小题2:2009年萨摩亚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震级都是8级,其中破坏性更大的是 地震,原因是 。小题3: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地震的时空分布特点。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太平洋 印度洋 消亡 张裂 北 西小题2:汶川 汶川地震震源浅;该地区人口密集;地形复杂,次生灾害多。( 为必答2分,另回答给1分,共3分)小题3:时间分布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地震活跃期(一段时间)内地震发生的次数多,强度大,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平静;在农历初一(新月)及十五(满月)前后发生的大地震比较多。(2分)空间分布的特点: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分)
解析
本大题主要考点是自然灾害(地震)分布及特点、成因、影响。1、根据表格找出本世纪发生地震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处。根据图表数据信息依题分析。2、 从表格中可知汶川地震的震源浅,且汶川地区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在人口越密集处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3、 根据题干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部分答题,注意对图表的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主要考查你对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考点的理解。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②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①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②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主要自然灾害和部分自然灾害的具体防御: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防御措施地震(滑坡、泥石流等)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部分自然灾害类型防御措施洪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旱灾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沙尘暴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风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滑坡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蝗灾农业防治: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生物措施: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药剂防治: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赤潮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5:2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12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