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淮河流域图。淮河是我国洪涝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材料二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

更新时间:2023-02-05 05:21:08 阅读: 评论:0

题文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淮河流域图(下图)。(1) 淮河是我国洪涝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试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 材料二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和2000—2009年气温、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指该时间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时间气温(℃)降水(mm)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多年平均14.514.426.115.31.8850165465164572000~2009年0.61.00.00.50.954-1981-168(2)列表分析淮河流域2000—2009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2分)材料三  21世纪初,位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策、文化、制度等),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从而吸引了苏州市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电子装配等企业大量迁入。下面是苏州和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如表:苏州、宿迁产业结构和平均工资水平比较表表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值平均工资水平(万元)苏州宿迁苏州宿迁2005年5:65:3042:34:242.40.92010年2:57:4118:52:303.31.6如表:宿迁经济发展指标表表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域区面积(万km2)工业“三废”废水(万吨)废气(亿m3)固体废弃物(万吨)2005年375.95. 8512404094.641.22010年1304.823.28685100116.572.3 (3)据材料一、三,分析宿迁吸引苏州企业迁入的原因,并简述企业的迁入对宿迁市区域发展的影响。(1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8分)①降水丰富,集中夏季(2分);②支流众多,汇水量大(2分);③流经 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2分);④缺少夭然入海河道(2分)。 (2)(12分)气候变化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一一对应。每点4分(气候变化2 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分),任答3点给12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有利①水热条件增加有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②冬、春气温增高有利于减少低溫冻害 天气对农作物不利不利③春季降水减少,气温增高加重春旱④夏季降水增加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3)(12分)原因:①宿迁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农产品丰 富(2分);②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且工资水平低(2分);③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培训,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2分)。因此吸引了苏 州劳动力和原料导向型企业的迁入。 对宿迁市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笫二产业的转变;②促进了 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③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收入水平);④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⑤企业的迁入也导致工业“三废”排放大量增加,加重的环境污染。(共5点,任答3点 给6分)

解析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有利①水热条件增加有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②冬、春气温增高有利于减少低溫冻害 天气对农作物不利不利③春季降水减少,气温增高加重春旱④夏季降水增加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考点的理解。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2、具体措施: 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①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②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③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3、土壤侵蚀的防治:①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②具体措施: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牧业措施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5:21: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12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淮河   流域   材料   洪涝   是我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