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材料一我国某区域图及该区域内新城略图。材料二经专家对植被综合

更新时间:2023-02-05 05:21:02 阅读: 评论:0

题文

(25分)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及该区域内新城略图。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4类:①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杨树、刺槐等;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如沙棘等;④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摘自:科学时报2007—06—19)材料三 中非合作项目之一: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埃及资源和地缘优势,在埃及投资建设纺织厂,70%以上的产品将出口到欧洲、美国以及中东国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图中所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并说出影响其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3分)(2)判断新城位于图中A、B、C的何处,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新城甲乙两居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6分)(3)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选用杨树、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分析评价其生态意义。(4分)(4)该地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探究提高西瓜产量的途径,分两组进行实验种植,A组直接在田里种植,B组在田里覆盖一层砾石后种植。实验结果发现B组种植的西瓜单产高于A组。请帮助他们解释其原因。(6分)(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埃及建纺织厂的区位优势。(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高山阻挡,气候干旱;水源(3分)(2)C;甲处房价高于乙处;原因是甲处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地势高、环境好,远离加工业区。(6分)(3)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不利影响:杨树和柠条的生态效益低,原因是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选择的树种耗水高(4分)(4)当地气候干旱、多风沙,蒸发旺盛;覆盖砾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风对土壤侵蚀;增强气温的日较差,有利于糖分的积累。(6分)(5)埃及盛产长绒棉;地处交通咽喉(地处苏伊士运河航线要冲)交通便捷;距市场近    (距欧洲、美国、中东近,缩短了运输距离);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及其它合理说法。(答出3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材料综合分析能力。(1)由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上,该地区深居内陆,周围有高山阻挡,海洋水气难以到达,表现为气候干旱。其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水。(2)新城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且公路从此地经过,只有图重C处,甲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较好,又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环境质量远远好于位于加工工业区的乙居住区。(3)有材料二知,杨树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柠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用杨树、柠条作为绿化树种好的方面是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不好的方面杨树和柠条的生态效益低,原因是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选择的树种耗水高。(4)西北地区蒸发量较大,覆盖砾石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另一方面还会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5)影响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一般从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当地实际。点评:综合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值得借鉴。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5分)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考查你对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考点的理解。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2、具体措施: 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B提高土地利用率;C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①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②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③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3、土壤侵蚀的防治:①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②具体措施: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农牧业措施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5:2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12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